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上善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于善地,心胸沉静而不可测,待人友善、仁爱,说话恪守信用,为政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也就没有怨咎。
感悟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行。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最接近于水。老子倡导的“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秉持这种处世哲学的人总把自己看成跟大众一样,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宽容。实际上,他们往往是最有能耐的,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高大的,人们对他们很崇敬。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180米、宽2米的巷道,当地人称之为“六尺巷”。
据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清朝名臣张英便住在这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名声显赫,桐城人习惯将他称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被称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为“父子双宰相”。
当年张英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比邻而居,房屋之间有块空地被吴家给占用了,张家的人就送信给张英,让他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就写了首诗给家人,诗上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遂撤让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亦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人称为“六尺巷”。
张英轻启朱毫,四两拨千斤,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就化解了原本剑拔夸张的邻里矛盾,为时人亦为后人做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
事实上,张英的做法不仅是与人为善,而且他身居官场,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所以张英从大局着想,认为忍让为好,免得事情闹大了,虽然不至于当时影响他的前途,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个祸患。而退让三尺,不仅化解了无形的隐患,又解决了邻里的纷争,实在是一举两得。《尚书·大禹漠》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谦让应成为我们做人的原则,事事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处处能发扬风格先人后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机会留给别人,自己甘愿等待下一次机会。谦让是心灵的丰盈、精神的成熟、生存的智慧;谦让是对别人的释怀,对自己的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