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明明是同样的话,但是你说出来就不像是那么回事。
其实,每句话都是有归属感的。例如,你生病了。朋友说要多喝水,多吃水果,你会把它当做是关心的,安慰的。同样的话,如果从医生的嘴里说出来,这就属于康复的建议了。你该很认真的按照医生的指导去做——为了早日康复。
如果你不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个,那么你大讲特讲学习方法会被人嗤之以鼻。说“赶紧去睡觉”这句话通常是父母对孩子说的......
在演讲的时候,你需要成为能够说那话的人,让你的话有归属感。因为我们不是名人,名人在演讲之前,他的听众中大部分就准备好了纸和笔,生怕错过任何一句重要的话——因为听众认为那具有指导意义。
很多时候,你听到的建议通常是这样子的:你得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你得根据情况选择性的说你能说的话,你该说的话,你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然而,更为有效的建议跟上面那条差不多。但它却有着天壤之别。你要通过努力,通过学习,成为能说那话的人。这个建议更有效,更长远。没有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一切,很多东西都是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在18岁的时候,我就看到过一条建议:一定要想办法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赢得尊重是需要靠长期积累的,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因为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观察力,他们互通有无,相互沟通......你存在的价值他们是会考量的——在他们心里有一张打分的牌匾。赢得尊重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这是铁律!
所以,有时候你明明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能够听得进去。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感到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2014年6月,我看到一本对我现在转折最直接的一本书《超越感觉》。看到这样一本好书,虽然我还没有读完,但是我见到每个朋友都要抑制不住的想要跟他们分享。然后就喷啊喷,结果事实上是我先脑高潮了。朋友的回应也就寥寥,甚至我后来买了书直接送给了朋友,到下次见面的时候就会问他有没有看。直至有一个朋友,受不了了发脾气——你不要以为看了两本书就感觉自己有多了不起。我感到了沮丧和愤怒。
自那之后,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我的成长上面。之前确实可以归类为表现型吧。
现在的情况是,跟朋友坐在一起。偶尔他会看到我做了什么东西,还挺不错的。
朋友会自己发:哎,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的?挺不错的呀。/你是从怎么做到的?/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分享一下呗......
我才漫不经心的说:“噢,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还挺不错可是书名不太记得清楚。回去拿到了发给你书名吧。”或,留长久点的悬念,过几天再给到答案。这样,分享知识的难度才大大降低了。通常人们感兴趣的是,我做了什么,他看着不错然后也想深入了解——知识的传播真的很难。
再之后,有的朋友可能不理解。他问了我问题如果要解答是需要付费的。
你可以想想付费之后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珍惜得到的,觉得值 才会掏钱,能筛选掉一大批只是感兴趣的吃瓜群众)——至于骂我的也就无所谓了,知识的传播事实就难。
至于,你想要得到的答案是否值得付费,各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确信的,收费的比不收费的总是更有保障。
这是王佚持续记录有趣成长的第83天。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感觉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帮忙推荐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