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这个行业也干了1年多了,小结一下自己的想法。
跨境电商这个概念从13年逐渐兴起,到现在大概有2年时间了。诞生了一批start up的项目。大致分为3种模式的产品:代购、自采自营和纯平台。他们可能会在3个不同的行业阶段实现自我的价值。这3个行业阶段包括避税产品主导的第一阶段、自采自营主导的第二阶段和纯平台主导第三阶段。这3个阶段契合的用户痛点也有3个:购物成本、商品质量和物流时间。购物成本主要包含3个方面:商品成本、关税成本和物流成本;商品质量的风险主要存在在卖家的行为是否能被规范和消费者的维权成本;物流时间因跨境购物物流时间很难缩减,空运成本高而海运时间又太长。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市场长期放量且逐步稳定后,在市场预期需求产生时就将对应的对应的商品运至国内,由国内发货。
现在的行业整体在第一阶段末期。
再说说这3个阶段和各阶段的产品切入点:
第一个阶段的行业主要特征是存在法规漏洞和跨境物流不发达。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海淘市场刚刚兴起,用户需求的类目还比较少(电子、母婴、个户);因为海关现有的报关流程存在漏洞,所以给了代购行为偷逃税款的可能性;购物成本、商品质量和物流成本3个痛点并存,以购物成本为最大痛点。
因为海淘用户收入有限,这个阶段的市场以代购等可以避税的CAS主导,切入点还在用户对于商品的价格敏感度上。代购存在明显的价格优势(20%-40%,甚至会有50%)。典型的产品就是淘宝扫货和洋码头。实现方案就是在海外大规模招募买手(留学生等常居海外的华人群体),买手在海外购买商品发往国内,清关时以个人物品的名义报关。
代购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买手的行为很难规范(C类/小B类商家信誉难保证),消费者经常买到假货,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很高,而且存在商品被海关扣留的风险。代购因每年以个人物品清关商品数量的限制,行业存在规模瓶颈。用户又出现了新的痛点:对代购行为的不信任。切入方案包括:电商平台出面规范买手的行为,更透明的代购行为。比较典型的产品是淘世界,以“扫货直播”的噱头博得用户的信任。
代购的模式还存在的问题是行业存在规模瓶颈(每人每年以个人商品名义清关的商品数量有限),经常购买的日用物品很难找到代购,且物流时间极长。可以采取国内经销商代售;或者电商平台自采自营,保税区发货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此切入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用户买到假货的风险,且供货充足、稳定。典型的案例是考拉海购。处在行业初期,国内平台商品种类有限,部分用户会通过美国亚马逊等地选择国内平台买不到的直邮商品,这时跨境支付也会成为用户主演关心的问题。
经过这个阶段,会有部分用户培养起了海淘的习惯,跨境的物流的也会得到一定发展。
随着跨境电商的行业规模的发展,政府因为法规漏洞带来的税收流失会越来越大。例如:根据最新的评估报告,到2018年前后,跨境电商的行业规模会达到10000亿左右。如果政府再不出面规范代购行为,就会造成每年3000亿左右的税收流失。当规范代购带来的财政收入大于成本的时候,政府就会出面规范代购行为。加之海淘群体收入的提高,价格敏感度降低。在被无数代购坑过之后,对商品质量的敏感成为购物首选因素。由此,跨境电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代购等“合理避税”的模式基本消失,自采自营模式和纯平台模式任然会有自己的市场;商品价格的差异会比前一个阶段弱很多,商品质量也会出现比较大的提升;用户痛点集中在物流时间上。
此阶段具有良好的自采自营系统的电商平台在海淘市场上逐步占据主导位置(比如京东)。自采自营模式可以很好的控制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自采自营的商品大多集中有一定销量的商品上,市场任然没有被完全释放。尤其是随着海淘市场放量,用户规模不断积累所产生的长尾需求在自采自营的平台很可能无法得到满足,所以纯平台的电商因其品类全面任然会占据一定规模市场,物流时间的问题或许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但是物流成本的问题可以通过拼单解决。随着用户规模的增长,同时间、同地域购买同一件商品存在多个用户的可能性增大,具有此功能的产品可能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比较好的方案是自采自营为主,同时兼具平台性质的电商产品(类似现在的京东)。自采自营可为代售的商品带来一定的流量,同时可以根据拼单的数据统计完善自采自营的商品种类。
3个用户痛点都被解决了,那跨境电商还会有下一个阶段吗?
中介始终是一种低效率的行为,互联网行业最核心的价值还在其去中介的能力,而“自采自营”本来就是一种中介形式。所以从“上纲上线”的姿势来看,跨境电商还会有纯平台主导的第3个阶段。达到这个阶段的标志现在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需要行业常年累月在规范商家和提供更高效物流渠道等方面的积累。
以上的分析基本基于“合理、合法”的原则,那…有例外吗?
在这个神奇的国家,还存在一种非常Imba的模式,就是你可以通过XXX的办法获得大量完全免税的商品。就不举例了,圈里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