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者得之。”
【直解】徐爱问 :“《大学》中讲的‘知止而后有定’,朱子解释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好像和先生的说法不一致。”
先生说:“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就成了孟子讲的‘义外(认为义理在心外)’了。至善是心之本体,‘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就能达到至善,恢复本心。至善之本心当然也没有脱离具体的事物。朱熹注解中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是很有道理的。”
笔记
“知止而后有定”,止是止于至善,明白止于至善,志向就确定了。
至善是在哪里呢?如何可以臻于至善?至善是天道,在万事万物,至善是心之本体。对于我来说,只能通过恢复本心之至善来同于天道之至善,而不可能是通过明白万事万物之定理来达到天道之至善。在外物上用功,就掉入了孟子讲的向外逐求的陷阱。只有在本心上用功,才可能使得本心光明。具体的功夫就是尽天理、去人欲,“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就达到至善了。
当达到无一毫人欲之私的时候,心中没有杂念,进入惟精惟一的心境,人心便和天道合,良知便光明了。
在我们做事的时候,心中没有功利心、计较心也就没有了焦虑、恐惧、纠结,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时,就是一种愉悦的心流状态,想问题更清楚了,做事情也更精致了。巧夺天工的作品都是在这种心无杂念的状态下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