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朋友》,提到他之前多年一直忙于追赶时间,某一天却突然醒悟过来,原来我们不该把时间当敌人,而是可以当朋友,甚至用自己的心智来控制我们的大脑,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时间。
1、自我控制心智,自律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我们常常感叹时光飞逝、白驹过隙,特别是到了而立之年,更是有莫名的时间紧迫感。
所以我们不免开始觉得时间有限要倍加珍惜,而在纷繁复杂的事务和浩如烟海的信息爆炸时代,仅有的时间又该如何有效利用?
于是,一种时间管理的概念和方法论悄然兴起。现在各种时间管理微课的热销,也正印证了这一现象。
但是,方法只是一种形式,如何有效运用时间管理的方法达到目的,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智,其实,这也跟当下异常流行的一种习惯——自律是一致的。
而自律谈何容易?
李笑来老师也提到,当你计划晚上花两个小时看书时,但中间突然觉得口渴,然后跑去冰箱拿饮料,又因为妈妈帮你买错饮料而找她“理论”,等回到房间又被微信刷屏所吸引……一来二去,两个小时过去了,你的书竟然还没有翻开一页。
这就是李老师提到的“被自己的大脑控制”的典型行为。由于心理和生理需要,跟着大脑的感觉走,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可能与你的初衷背道而驰。而要克服这一问题,就在于“推迟满足感”,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必须马上被满足,如果推迟这种想要即刻被满足的想法,你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心智,实现最初的计划。
比如,当你制订了一个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就要有意识地排除朋友约会、电影娱乐等诱惑,即便十分渴望“放飞自我”,也必须把它暂时抑制,推迟到计划完成为止。
2、用时间账本对抗懒惰,自律也没那么难
但是,就算“推迟满足感”,暂时不受外部诱惑,但人还有种通病就是——懒惰!
惰性一旦发挥作用,再多的时间也会被无形挥霍,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更是遥不可及。
不少人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新阶段新起点开始,或者刚刚遭受挫折决定奋勇追击,总免不了一场豪情壮志和山盟海誓,随着时光流逝,惰性却在一点点发酵,迟迟不见踏出脚步去执行所谓的计划,去完成自己许下的诺言。岁月消磨了意志,惰性腐蚀了激情。当看到别人遥遥领先时,却扼腕叹息、心生悔恨,当初早该如何如何。
在李老师的书中也提到一段很特别的话。西方的宗教里定义了几宗罪,包括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等。但斯科特*帕克有一段话令人震撼,他认为“懒惰”是最终极的“原罪”,而“邪恶”,就是最赤裸裸的、厚颜无耻的懒惰!
不免让人想到“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李老师认为“最可怕的敌人”指的就是“你无法控制的懒惰”。而无法控制的根源,竟是因为大脑有选择遗忘痛苦的功能,对于那些被列入计划或任务的事项,你的大脑会默认为是痛苦的,所以会被遗忘,形成了思维惰性。
过去的两年时间,我也经历了一场大脑的惰性风暴。
那段时间看似纯粹,其实正是我大脑放松警惕的时期,心底渴望争取完成很多项目,突破更多技能想,但潜意识里却把它们当做一种难以突破的痛苦事项,因此一次次地回避,甚至连想都不想。这不仅让我想起来有成就的事情寥寥无几,甚至影响了我和至亲的人的关系。因为有时候对方让我协助的事情,也被我的惰性“遗忘”,酿成了拖后腿、耽误事情进度和过期补救代价翻倍的后果。
现在想起来真是心有余悸。
而现在的改观,完全是源于我对自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李笑来老师的观点中,也由衷地印证了自己此前惰性肆虐、自律不足的根源所在。于是才开始悔过自新,希望用自律来约束自己。
但对抗惰性,又谈何容易?
自律本身就是需要用时间的投入、坚持的勇气来达成一项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果自律的事项每一阶段都要投入大量时间完成,恐怕惰性又会趁虚而入。
于是,李笑来老师提到,对抗惰性和作出改变的办法——就是拿出纸笔记录“事件一时间”,既能防止忘记重要事件,又能积累起来获得成就感,日积月累之下自然而然达到自律的目标。
而早在两年前,我的一位高管前辈就提醒道,年轻人要学会做周总结或月总结,可以锻炼思维逻辑和写作能力。但这种方法不免要花费至少目前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可能会因为时间长而难以坚持。不过,这个观点同样佐证了记录的必要性。
而李笑来老师提出的一种“时间账本”的方法更简单易行,每天只要花十分钟写下今天完成的事项和所需时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可以轻易实现的事。
比如,每天只要简单总结写下:
“*月*日,与客户谈判成功,拿下一个100万订单——耗时3小时”;
“*月*日,完成一份调研报告——耗时4小时”;
或者“*月*日,慢跑6公里——耗时1小时”等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若能长期坚持,既能在日后的回顾总结中发现自己的专长、技能进步情况和兴趣所在。同时也反过来鞭策每天用心投入、高效产出,尽可能完成更多值得被记录的事件。
因此,如果希望加强自律养成好习惯,提高写作和强化积累,从今天开始,你也不妨记录下每天的“事件一时间”,形成专属的“时间账本”,发现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