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人,我们都在历劫。
如果我们将生活当做东华帝君到凡界来体验人生六苦,越是极致的苦,越是能早日让我们历劫飞升,那么是不是就能享受这苦味了?
1.
今天上班后,一同事告知了一件让我震惊的消息:我们的一位同事X在上周五晚自杀身故了。
我与X并不熟悉,我们在不同的社区不同分工岗位上,我甚至说不清她究竟多少岁。但是,就在上周四我还与她说过话,她给我填了一些表格,我没有察觉她有什么异样,尽管她一直都冷着脸没有笑容。我仅仅以为她对工作有一丝不满。
据说,她去年因老公出轨离婚,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孩子,归她。老公离婚后好像一直对她进行生活干扰,不知是不是因不胜其扰选择轻生。但是与这种自杀理由相比,反而是意外和他杀更能让我接受。
我不明白,作为子女,怎么忍心抛下年事已高的双亲;作为母亲,怎么能够舍弃尚需照拂的幼儿;生而为人,又怎会在没看尽世间美好之际轻易离开呢?
然而,我有再多疑虑,她仍是去了。任凭母亲和孩儿在她坟头哭的撕心断肠,她也再无回应。
2.
告知我消息的同事说,她听说后心里久久难以释怀,与老公打电话时哭了。因为她老公也有心理障碍。
同事老公自小聪敏好学,成绩从来名列前茅。但是父母对他的管教甚是严厉,尊崇严师高徒,实行“棍棒教育”。不准他做与学习无关的一切事情,每天翻看他的书包,经常到学校偷袭查看他的书桌,父亲每天坐在他旁边陪他做作业,不管到多晚……成绩必须考第一,得第一从不表扬,如果第二,便要接受父亲的教育。而母亲与父亲永远在一条战线,共同责骂。有一次,面对父母长时间的责骂,他晕了过去。父母却仍一味如旧。
后来学校老师跟家长说,你们孩子太聪明了,应该上更好的学校。于是他父母花钱找关系将他送到了青岛一所中学。但是脱离父母严厉掌控的他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再也不愿学习。而成绩下滑甚至成绩差的他,从此更活在父母严厉的说教苛责之中。
时至今日,他已成家,已有自己的女儿,但是在父母面前仍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神经质的引发家庭战争。
同事为此而苦恼,她也为双方化解开导过。但多年寒冰,尚无良方。
同事说老公经常对着女儿感叹,只愿她健康快乐长大,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会苛责她学业。
其实多数人在初为人父母之际都只简单的渴望孩子健康快乐,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初心却渐渐丢了。
3.
图为新疆一名男孩子生前为自己罗列的活与死的理由。显然,生的理由数量远远超过了死的。但是活的理由却终没有战胜死亡的诱惑。
他曾是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在半休学状态下考入了大学,他一直清楚自己心理问题,所以一直尝试各种方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而且我们从他的生的理由也可以看出,他有喜欢的女孩,有喜欢的运动,有喜欢的综艺节目,有向往的地方……他喜欢的电影电视节目也都是正面,而不阴暗的。
但就是这样的男孩子,一个聪明的花样男孩,还是在自我救赎失败后选择离开。
4.
现代人因各类压力而抑郁,进而自杀的不胜枚举。有村居农民,也有亿万富翁,有被人肉的主角,也有当红的明星,有未成年的小学生,也有名校博士生,有平凡的产后抑郁的产妇,也有才华卓绝让人扼腕的艺术家……
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现状下,工作(学业)压力、情感压力、生活压力、舆论压力、债务压力……种种压力似乎让很多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症状。
学历与自杀倾向,似乎趋向于正比例。
越是生活困顿,衣食堪忧的劳苦大众,他们为了生计辛苦的做活,为了老小,从不考虑自身太多。对他们来说,活着,才是希望。
而有了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他们会思考的更多,想要的也更多,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往往让他们难以承受,反而容易抑郁。
说到底子上,当你想要的,和现实严重不符,而你的心理不能承受,又不能适时调节,那就抑郁了。
有人会好奇现在金字塔顶端风华正盛的人为何也多抑郁?
当一个人能力卓绝也已功成名就,但自觉曲高和寡,独孤求败,他容易找不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又或者当他处于顶峰,却觉得自己才思枯竭,有负盛名……这都极容易陷入极端。
所谓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没人可避免,要受其苦。这里考验的就是心理承受能力。
5.
无论是通过报刊、书籍、电视,还是通过网络、微信,我们都会时时接收到很多的心灵鸡汤,他们娓娓教育如何做生活的赢家。然而信息太多,各有道理。有人说,要在压力下发掘潜力,找到自身价值所在,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也有人说为自己而活,慢下来,无欲则刚,只求一杯清茶,半亩花田。
信念不坚定的人,会喝一碗鸡汤,换一个决定。
我相信,在选择轻生的人中,绝大多数他们都被心灵鸡汤教育过,他们很清楚自己心理上存在了障碍,他们试过多种方式,包括看很多心理类的文章来开解自己试图得到救赎。
然而,即使知道了很多道理,很多人依然难以过好一生。
因为压力没有摆脱。他们仍受其苦。
就如上述的19岁男孩,他了解自己病情,所以离开校园,休学甚至退学,参加工作来开解自己,却终没能解脱。
朋友J曾因工作压力大而抑郁,后来她意识到了自己精神健康出现问题,也通过各种方法来治疗,看了很多的医生,吃了数不清的药,甚至她吃药吃的,夏天蚊子都不再去叮咬她。却对她并不见疗效。
后来,她老公终于意识到严重,每天陪她,与她聊天散步。朋友们知道她的情况,也都主动找她散心。再后来她终于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换了一个更多与人接触,而压力比较小的岗位。能每天正常下班的她也开始随小区朋友们出去跳广场舞。慢慢的,不药而愈。
其实,心理问题是需要倾泻口的。
有时候,即便你知道很多道理,改变了生活环境,仍然难以凭一己之力走出
抑郁者,在知道自己存在问题后,除了改变原来的环境,更需要有效的沟通和贴心的陪伴。
6.
每每看到自杀事件,尤其是学生或高学历毕业生自杀事件的报道,我们容易迁怒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自然难逃干系,父母的教育、家庭的氛围也都难辞其咎。
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体,所有的归宿都是自我的选择。
当你局限在自我的得失中时,有勇气选择死为什么不出去走走呢?看看战乱中流离失所的儿童们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看看丢失孩子后,不远万里经年磕长头为其祈福的老妈妈,看看身患绝症却坚持在支教的讲台上站完最后一课的人们……看看沙漠中干蔽多年的复活草重新吸饱水分舒展枝芽,看看热带雨林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看看极光覆盖下的流光溢转的冰川洋流……
给自己的定位过低,便易在小我的世界迷失。
如果走不出小我,那么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记得数年前,吉姆和我第一次一起到美国旅行时,我们坐在树下分一颗橘子吃。他开始谈论我们将来要做些什么。只要我们谈到一个吸引人或令人振奋的计划,吉姆就深深陷在其中,以至于完全忘了他当下正在做的事。他往嘴里扔一瓣橘子,在还没开始咀嚼前,就又准备往嘴里扔进另外一瓣。他几乎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吃橘子。我还得告诉他:「你应该先把已经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吉姆这才惊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
这就好像他根本没在吃橘子。如果说他吃下了什么,那么他是在「吃」他未来的计划。
一颗橘子有很多瓣。如果你懂得好好吃一瓣,你大概就懂得吃颗完整的橘子。但是如果你连一瓣橘子都不会吃,那么你根本就不会吃橘子。吉姆明了了。他慢慢垂下头,专注地吃那片已经在他嘴里的橘子。他仔仔细细地咀嚼它之后,才伸手拿另一瓣。
之后,吉姆因为反战活动而入狱,我很担心他能不能忍受监狱那四面墙的囚禁,我写了封短信给他:「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颗橘子。吃了它,与它合而为一。不用担心明天会怎么样。」
不管自己在何处干什么,与当下的生活合而为一。一颗一颗的吃每一瓣橘子,为吃而吃。
看《三生三世》时,看到仙界人动辄去人间历劫,当人间生活结束便可以重返仙班,重看那段经历,就如一个毫不相干的局外人。如我们亦能做到如此,不是就会好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