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物质的财宝,丢失了可以挣回,挣不回也没有什么。它们是这样毫无个性,和你本来就没有必然的关系,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存放罢了。可是,你的生命中的珍宝是仅仅属于你的,他们只能存放在你的心灵中和记忆中。如果这里没有,别的任何地方也不会有。你一旦把他们丢失,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h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人之初
跟婴儿说话,语言回归到了初始状态,不复是概念,而是声调和情感。婴儿不受概念的干扰,直接倾听声调和情感,就这样领悟了语言的意义,萌生了表达和交流的愿望。
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语言能力主要是对语言的理解力,理解力好,表达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与领会语言的意义相比,发声要容易得多,也次要得多。唇、齿、舌这些发音器官的搭配,哪一天碰对了,就豁然开朗了。
天籁
在啾啾生长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现常常引起我的惊奇,我记了大量笔记。我读过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专著,感到有两点不满足。其一,他的主要观察对象是六岁及六岁以上的儿童,忽略了幼儿阶段。事实上,从一岁半开始,幼儿的语言发展就进入了活跃期,也许正是在六岁前的阶段里,儿童的语言具有区别于成人的最鲜明的特点。其二,他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的功能研究上,据此把儿童语言区分为自我中心的语言和社会化的语言,而将前者断为儿童语言的特征。事实上,儿童语言是极为丰富的现象,与成人语言比较,除功能之外,还具有许多别的特征,同样值得注意。
晚上,她躺在床上,很困了,向我诉说:“朝右睡,看见噩梦,朝左睡,看见笑话,都睡不着。”
“有时候我想醒来,可是还特别困,觉得自己睁开了眼睛,可是看见的仍然是我的梦。”
在上面这些例子里,啾啾好像真的撒谎了,她知道自己说的不是实话,但仍然这样说。但是,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她是处在一种不能不撒谎的情境中,大人让她做不愿做或不容易做的事,或者不让她做想做的事,或者责备她已经做的事,她只好用撒谎来抵制,她的谎话是被大人的态度或“道理”逼出来的。因此,责任在大人,是大人不体察孩子的心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了。
对于孩子的撒谎,一定要在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加以体察。我特别要强调,幼儿的撒谎基本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对特定情境的正常反应,不必大惊小怪。对幼儿的撒谎作道德判断,视为道德品质的问题,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真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幼儿认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愿望与事实不分,想象与事实不分,常常把愿望和想象当成事实。幼儿的所谓“撒谎”,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其实也不是真的撒谎。
幼儿有强烈的荣誉感,希望自己是棒孩子,得夸奖,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往往在想象中抹掉不如意的事实,于是真的觉得自己一贯正确了。
爱智的起点
韶光流逝,人生易老,人们往往以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有这样的惆怅,其实不然。我们总是低估孩子的心?。我自己的幼时记忆,我的女儿的幼时表现,都证明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就可能为岁月匆匆而悲伤,为生死大限而哀痛。不要说因为我是哲学家,我小时候哪里知道将来会以哲学为业?不要说因为啾啾是哲学家的女儿,她的苦恼与哲学理论哪里有半点关系?我要再三强调:孩子的心灵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得多,我们千万不要低估。
那么,当孩子表露了这种大人也不堪承受的生命忧惧,提出了这种大人也不能解决的人生难题,我们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留心,要倾听,让孩子感到,我们对他的苦恼是了解和关切的。如果家长听而不?,置之不理,麻木不仁,孩子就会把苦恼埋在心底,深感孤独无助。
其次,要鼓励孩子,让他知道,他想的问题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他能够想这样的问题证明他聪明、会动脑子。有一些愚蠢的家长,一听见孩子提关于死亡的问题就大惊小怪,慌忙制止,仿佛孩子做了错事。这种家长自己一定是恐惧死亡和逃避思考的,于是做出了本能的反应。他们这样反应,会把恐惧情绪传染给孩子,很可能从此就把孩子圈在如同他们一样的蒙昧境界中了。
最后,要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和孩子进行讨论,不知为不知,切忌用一个平庸的答案来把问题取消?你不妨提一些可供他参考的观点,但一定不要做结论。我经常听到,当孩子对死亡表示困惑时,大人就给他讲一些大道理,什么有生必有死呀,人不死地球就装不下了呀,我听了心中就愤怒,因为他们居然认为用这些生物学、物理学的简单道理就可以打发掉孩子灵魂中的困惑,尤其是他们居然认为孩子灵魂中如此有价值的困惑应该被打发掉!
其实,一切重大的哲学问题,比如生死问题,都是没有终极答案的,更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要想一辈子,想本身就会有收获,本身就是觉悟和修炼的过程。孩子一旦开始想这类问题,你不要急于让孩?想通,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宁可让他知道,你也还没有想通呢,想不通是正常的,咱们一起慢慢想吧。让孩子从小对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保持勇于面对的和开放的心态,这肯定有百利而无一弊,有助于在他的灵魂中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孩子心灵中的忧伤,头脑中的困惑,只要大人能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善于引导,而不是去压抑和扭曲它们,都会是精神的种子,日后忧伤必将开出艺术的花朵,困惑必将结出智慧的果实,对此我深信不疑。
啾啾刚才是陷入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叫无聊。人生常有无聊的时候,这时候,人觉得一切都没意思,包括平时喜欢的那些事儿,实质上是模糊地意识到了生命意义的欠缺。孩子也会无聊,这不是坏事,也许正是灵魂深化的征兆,对意义的痛苦追问将会导向对意义的积极追求。
我们习惯于把情绪分为正面和负面,似乎烦恼、寂寞、无聊是纯粹负面的情绪,必须加以防止。我们总是强调对人生要有乐观和进取的态度,似乎悲观和守静是纯粹消极的态度,必须予以否定。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尤其如此。我的看法不同。在我看来,正是一些被断为消极和负面的心情,可能是属于灵魂的,用啾啾的话说,是“深处的脑子”在思考,相反,“外面的脑子”则容易满足于浅显的欢娱。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类心情时,不必大惊小怪,反而应该视为正面价值。我相信,有这类心情的孩子,心灵会更丰富、深刻。其实,哪个孩子没有呢,区别在多少,更在大人是否珍惜和理解。当然,凡事有一个度,孩子太深沉了也不好。不过,正因为是孩子,就不会太深沉,旺盛的生命力自然会在生命的欢乐和忧愁之间造成适当的平衡。
分数不重要
啾啾上小学后,作为家长,我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她的健康生长。有的家长采取决绝的态度,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教孩子,我认为这种方式弊大于利,使孩子既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又不能受系统的基础教育,而这两点对于孩子的心智生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未予以考虑。但是,我也不会像许多家长那样,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被这个体制牵着走。有限度地顺应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同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面对应试教育有两种方略。一种是完全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尽光。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啾啾做功课一直比较省力,考试成绩在班上也始终名列前茅,无疑是得益于综合素质。比如语文,她的成绩总是前一二名,这当然和她喜欢读书直接有关。
我坚持一个原则:不给啾啾报任何课外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现在她小学六年级了,六年里,她真的是一个这样的班也没有上过。这在她的班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在周末上好几个班是普遍现象。有一回,班上推荐若干同学上区里的奥数班,她被选上了,回家来征求我的意见。我举出她班上一个一直在上奥数的同学,问她,和这个同学比,两人谁的数学成绩好。她说是她,我说这不就行了,事情就这样决定了,而她也很高兴。她妈妈曾经表现出一点儿动摇,觉得人家都上,惟独我们不上,好像不放心,我一个责备的眼色,她就不再提了。
我之所以如此坚决,理由有三。其一,孩子的课余时间已经非常有限,决不能再给她增加负担,我要捍卫她的休息、玩耍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这也就是捍卫她的健康、快乐和真正的优秀。其二,我看透了这类班,料定它们没有多大价值,即使在应试上也基本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把课内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反而打乱了知识的内在秩序,不利于理解和吸收。其三,我甚至对这类班深恶痛疾,因为我清楚,它们是当今寄生在应试教育上的整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剧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败起着恶劣的作用。当然,我说的是总体情况,不排除有例外,但是,多么幸运的例外也改变不了总体情况的可悲。
不让孩子上课外班,并不等于对孩子的学业放任不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家长还是应该给孩子以必要的辅导。至少孩子上小学时,多数家长是有这个能力的。
我是在她上三年级时才开始做一点辅导的。起因很偶然,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全家去外地,她缺了三周的课,正值期末考试前夕,我必须帮助她复习。我的辅导方法是这样的:先看一下她平时的测试卷子,找出她的薄弱环节;然后,列出她曾经做错的习题,再选择一些同类型的习题,让她做;最后,检查答案,仍然错的就是理解的问题了,便和她讨论,启发她想,务必真正弄懂。整个过程非常轻松,同学们在学校里是整天复习,而每天她也就复习两三个小时,但效果很好。回到北京,她胸有成竹地进考场,考了个全班第一。考完试的那几天,她心情好极了,对我说:“我就是觉得高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想了一想,说:“可能是因为考得不错吧。”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是,把考试错了的地方复习一下。她说:“这样我就没有什么作业了。”
在这之后,她的学习成绩显著上升。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三年级下学期中考,又是全班第一。红去学校接她,班主任陈老师见了就夸,说:“你们是怎么教的,你们的孩子在全年级都出名了,她的卷子成了标准答案。”因为她成绩出色,陈老师特意奖给她一个可爱的绒毛玩具,一头狮子守着一个笔筒,她喜滋滋地捧回了家。
我以前从未想到要辅导她学习,觉得她不需要,现在我看到,方法得当的辅导会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帮助和快乐。我读中学时酷爱数学,有一点儿理解力,现在在辅导孩子时用上了,我也挺高兴。一道她眼中的难题,我几句话就使她明白了,她佩服地叹道:“真厉害!”通过我的辅导,她的思路似乎打开了。我说:“辅导你复习的时候,我发现你概念很清楚,就知道你考试不会有问题。”她说:“我是很清楚,考卷发下来,我一目了然。”我从来不把考试看得太重要,但是,一个学生在考场上能有这样的感觉,是多么愉快啊。
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优秀的成绩给她带来了荣誉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喜悦,正因为如此,她也就容易太看重分数,一旦出现波动,她会有比成绩一般的孩子更强烈的受挫感。这是我要在啾啾身上防止的。何况我一直认为,分数真的不重要,至少比真才实学次要得多。事实上,课堂上的好学生日后碌碌无为,课堂上的平凡学生日后大有作为,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我要让啾啾保持清醒,始终记住主要的努力方向。所以,无论她得到了好分数还是她认为的差分数,我都会向她强调:分数不重要。
二年级,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题,老师批她错,她得了88分,很郁闷。红告诉我时,她眼泪也出来了。我看了那道题,发现她是对的。她说,她记得老师原来是像她那样做的。她的郁闷情有可原,因为冤枉。红让她去对老师讲,她说不敢。我想,不说也可,但要解开她的心结,而这也是一个教育她不在乎分数的好机会,便与她进行了一次谈话。
我说:“我问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都做对了,但老师批错了,只给了你88分,另一种是你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没有看出来,给了你100分,让你选择,你愿意要哪一种?”
她答:“都不好。”
我问:“如果一定要你在这两种里选一种呢?”
她答:“要前一种。”
我说:“爸爸和你的看法一样。自己懂就行了,分数不重要。”
到了高年级,也许因为面临升学,同学之间谈论较多,她对分数比较看重了。她考试有失利的时候,所谓失利,就是总分不在前二三名了,她的情绪会因此低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会从两个方面开导她。一方面,帮助她分析出错的原因,无非是粗心和不懂,是前者,以后细心就是了,是后者,正好把相关知识弄懂。另一方面,我会安慰她,她没有上任何课外班,花的力气最小,取得这个成绩很不错了。我告诉她,哪怕因为成绩原因而不能升入名牌学校,也不重要,我小学和初中上的都不是名牌。她问什么重要,我说就是真正优秀,比如爱读书,能思考。有一回,她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强忍眼泪,听我这么说,她笑了,说这些她还是有的。
三年级以后,作业多了起来,她做作业是很自觉的,但即使全力以赴,也常常要做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有时会做到临睡。据我分析,作业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素质教育内涵的,比如语文的作文,数学的理解题,二是应试所需要的,比如语文的课文分析,数学的纯粹计算题,三是对应试也未必有用的,比如重复抄写字词和做大量简单计算题。我让她按此顺序确定轻重缓急和分配精力,但是,我自己也知道,其实没有可行性,因为作业是必须交的。有一回,数学作业很多,晚上她伏案做了很久,烦了,爬到双层床上铺,趴在那里不动。我说:“我们俩一起做吧。”她说:“很简单,我都会,就是没意思,如果有意思也好呀。”我立刻理解了她的感觉,说:“如果比较难,要动脑筋,就会有意思,现在只是动手,的确没有意思。”她说是。看她这么烦,我要替她做,她断然拒绝。她很自尊,作业不论难易,她从来不许我们代劳。毫无办法,我只能眼看她亲自受苦。诸位家长,你们有办法吗?当然也没有。在我上面所述作业的三种情况中,教师是可以凭借个人的智慧避免第三种的,而要加强第一种、减少第二种,就只有寄希望于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体制了。
其实,啾啾所上的小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学校,虽然也是名校,但和许多名校比,孩子们的学业可以说相当轻松。读了该校校长论教育的文章之后,我知道这不是偶然的。他对现行体制的弊病有清醒的认识,强调教育要回归人的精神性培育,回归教育的本质,他的教育理念使我深为共鸣。
近几年里,我接触了若干名校的校长,包括小学的和中学的,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他们对应试教育也是不满乃至痛恨的,努力在现行体制的框架中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开辟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这使我看到,我们所缺的不是教育家,而是好的体制,有了好的体制,这些教育家将更能大有作为。
在为女儿选择学校时,我的标准是教学质量和轻松学习兼顾。一个学校名气再大,升名校率再高,但若应试倾向严重,学生太累,我就不予考虑。啾啾进小学时,我就曾这样放弃了一所名气更大的小学,改选了现在这一所,至今为此庆幸不已。有一回放寒假了,我问啾啾:“你喜欢上学还是放假?”她回答:“我喜欢轻松的上学。”很好,我也这么想。那么,升初中时,让我们仍然坚持这个标准吧。说到底,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名校不名校是次要的,是金子总会发光,不是金子放进水晶宫也徒劳,顺其自然吧。
个性空间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而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性的水准上。
啾啾遇小事和情况不明之事容易紧张,可是,一旦置身于明确的紧急境况中,却能表现出一种难得的冷静和镇定。我分析,也许是因为生性敏感的人容易受到想象力的折磨,而一旦买你对现实的情境,清醒的理智和周密的思虑就发挥了作用。
如何限制?最好的办法是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抑制短处的真正力量在此。比如说,安静者?丰富的内心生活,这是高质量的交往的基础;敏感者有强烈的自尊心,会奋起自强,拒绝脆弱;细心者善于观察和思考,可学会排除不必要的多虑;谨慎者三思而后行,能使勇敢不成为冒失。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就谈不上好坏,好坏是后天运用的结果。一个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事实上也做不到,所谓改变一定是表面的。所应该和能够做的只是顺应它,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它产生好的结果。也就是说,要做自己的性格的主人,不要做自己的性格的奴隶。一个人做了自己的性格的主人,也就是尽可能地做了自己的?运的主人。
基于这个考虑,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我总是顺其自然,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对弱点则点到为止,常常还一笑置之。只要优点在发展,有一些弱点算什么?我自己有这么多弱点,不是活得好好的?想让孩子把性格的弱点都改掉,这是极其愚蠢的想法,实质上是要孩子变成另一个人。既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实质上是要孩子变成不是人。“做最好的自己”——这是恰当的提法,在性格培养上尤其恰当。
孩子爱发脾气
首先是表示理解。“孩子都有发脾气的权利,哪怕是发无理的脾气。不许一个小孩发脾气,等于要求这个小孩是天生的圣人,世上没有比这更无理的要求了。”
其次是由此及彼。“在孩子的成长中,人性中的每一种因素都会依次觉醒,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展现一番,然后退居幕后,仿佛存了档一样。”
再次是分析原因。“发脾气的原因大致有三类,一是身体不适,二是精神因素,三是强烈的要求遭拒绝。在实际情境中,不同原因会交叉并存。”
最后是解决方法。针对身体不适,提出“最常见的情况是闹觉,在此情况下,只需注意不刺激孩子,耐心等待就可以了”;针对精神因素,提出“比如初上幼儿园时的焦虑,受到不当责备后的委屈,以及受了其他不快刺激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都是很痛苦的,大人首先应该做的是关心她,安慰她,帮助她减轻内心的痛苦”;针对要求遭拒,提出“合理的要求应该尽量予以满足”,“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大人的态度不可激烈,但一定要明确、坚定、一致。孩子发无理脾气时,一定不要和她辩论,跟她讲死理,她肯定是听不进去的,让她清楚地知道你的态度就可以了。当孩子表示妥协时,一定要给她台阶下,及时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