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难定义说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纯粹是出于兴趣开始写文章,也记不清已经写了几年。只是走走停停之后回过头望一眼,发现这写文字的一路没有什么大成就,小惊喜倒是不少。不敢妄称写作,写文字这件事儿,也许是我这二十几年出于爱好坚持得最久的事儿了。
那时候的文章还叫日记…
把记忆不停倒带追溯到可以追溯的源头,小学刚开始学写一段话的时候。我妈怕我跌倒在起跑线上给我从书店搬运来各种《好词好句精选》、《日记起步》之类的经典之作,编者还很贴心地标注了拼音,在那个还没有电子产品韩剧没怎么引进综艺没有那么眼花缭乱的年代成了我课余时光的消遣。至今我还记得要将害羞姑娘的脸蛋比喻成红苹果,记得打篮球的少年身上有洗衣粉的味道。
总之,在引用的这条路上我比别人先跨出了一大步,基本上写一篇日记我就能引用在《好词好句》里看到过的排比或者比喻,让这几句在语文老师红笔双波浪线的夸赞下略显浮夸地鹤立鸡群在一堆狗屁不通的废话里。
有日校长闲来无事巡语文课,看到我一篇记叙吹泡泡的日记,用一连串气势磅礴的排比希望这些泡泡飞越千山万水替我看看这个世界,校长大为赞赏,赐给我一个“日记大王”的美称。
后来有一个受众为小学生的杂志社编辑来学校交流,我这个“日记大王”顺理成章地作为学生代表。交流的时候,一个漂亮的编辑姐姐见我骨骼清奇给了我一本样刊和她的名片,指着名片上的地址笑眯眯地嘱咐,“记得给我们投稿哦。”看着样刊上的文字和插图,我幼小的心灵燃起熊熊火焰,立马动笔写一篇日记又誊抄一遍,还附带了给编辑的一封信,满怀希望寄了出去。然而一去石沉大海,连退稿信都没有收到。
不过这次交流却打开了我的一扇大门,让我从一开始就对杂志和编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让我知道原来文字还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一边积淀一边非主流产出
我从小就蛮喜欢看书,基本每个假期都有看名著的指标,也被老爸半逼着背了好几百首古诗,虽然完全不懂其义更不用说意境,但是现在想来对自己的语感帮助非常大。很多年之后的某个场景下,会突然间在脑海里冒出一句诗词,感叹原来几千年前的诗人面对类似的此情此景也有这样的感悟。
初中阶段最有青春期的小悲戚,爱45度抬头仰望天空,抒发若有若无的愁绪。那时在笔记本里写少女诗,把句句能当个性签名的句子串成文章。那时候写空间的日志,也发在贴吧,每当文章收到很多评论或是被吧主置顶都会开心好几天。第一次参加贴吧的征文比赛,获得的奖品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个快递。
这种课余的写文对考场作文也不是没有影响,常常是周考月考的考场作文被当成优秀范文印出来,但是一到大考因为不敢冒险,写出“三段论”依旧是平平的分数,乃至于高考我的语文成绩也是平平。
从高中的时候开始,开始用电子邮件投稿,也参加过各种最后都没有音讯的杂志社作文比赛。其实高中的学业很紧,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周末也有作业。我就固定在周五晚上写文章,然后修改一遍投稿。这个习惯坚持了很久,我乐在其中但是没有和任何人说过。
那时候怀着一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能够上稿的虔诚傻乎乎地坚持着,只为那千分之一的可能。有时上学放学路上想到好的主题兴奋地在路上也要拿出笔写几个字记下。只是彼时的我在投稿这方面真是一个小白,对投稿的格式,如何“对书投稿”一无所知。如果不是遇到一个很负责又真的赏识我文字的好编辑,可能我的投稿会一直杳无音讯下去。
越努力越幸运
那是临近期末的周五晚上,打开邮箱看到一封新邮件,那时广告邮件还未猖獗,我预感有大事发生,小心脏开始狂跳。
是《演讲与口才•学生版》的小乔编辑回复了我的投稿邮件。
说来神奇,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订阅过这份杂志,对它的用稿风格和字数要求完全没有把握,只是在晚自习期间从后座借来摘抄作文素材,看到文后附有编辑的邮箱就顺手摘抄下来,把那星期写的一篇6000多字的小说投了过去,甚至没有附上联系地址。大概是飞镖投多了终于有个误打误撞地中了靶心。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这封回复邮件发送于四天前,编辑语气着急地要求我在下午三点前将这篇小说改至2300字左右,还不能失去原来的味道。我看了看时间气得捶胸顿足,知道已经错过时间错失机会,故大言不惭地回复,“临近期末鲜少上网,错过消息万分抱歉,而且这篇文章很多细节删减了会失去原有的风味。”现在想来也有不忍直视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和天高地傲。
小乔编辑大概也是哭笑不得,不过也并未就这样结束。有天回家我居然惊喜地收到了编辑寄来的样刊,没有我的文章,大概小乔是希望告诉我杂志的用稿风格和字数要求。看着信封上杂志社的地址和邮戳,我感动得不行,马上打开电脑把文章改成了2300字。再后来,我就收到了稿件通过的邮件和修改意见,收到了人生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稿费。
看到杂志上我的文字和插画师根据我的人物描写画的插图,我高兴得几乎要哭出来。这篇文章也让我收到了人生第一封读者寄来的电子邮件,估计是读者找到编辑要了我的邮箱发送的,内容是简单一句话,但是我至今难忘。
后来写文章投稿依旧给我很多惊喜,比如家里一直订着《课堂内外》,睡前拿着最新一期的杂志看着突然就翻到自己的文章,从床上一跃而起窜到父母的房间又笑又跳;有时候是经过学校收发室,门前的小黑板上写着我的名字,奇怪地进去一看,是杂志社用邮局寄来的稿费;又或者是高三的时候,不太熟悉的同学会问我,“最近做的那期《试题调研》的卷首语是你写的吗?还是同名同姓的人呀?”
有很多人觉得我的中稿率挺高,其实我只是鲜少分享整个投稿的过程,包括是父母,我也仅会在确定过稿之后开心地去邀功请赏,很少提及我写过多少。而他们,也渐渐从惊喜到把过稿邮件看好几遍,乃至复印取款通知单作纪念到只是默默地买来杂志自己收集作纪念。
高中有一年在理科实验班非常辛苦,每每失去自信,我都会拿起有自己杂志的文章看看,告诉自己其实自己并不太差。
高考前夕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还拜托小乔编辑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这也是开始写文时的我没有预料到的意外之喜。
也自我怀疑过
在父母的干预下大学还是选择了经济学类的专业,不过到如今我反而庆幸当初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毕竟现在的我不用靠文字为生,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写想写的东西。
大一写了一些回忆高三的文章发表,也开始写小说在电子微刊上连载获得微薄的稿酬。
但是我渐渐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写小说,我对于故事线和故事性的掌控并不好,尤其是追求情节快速发展又曲折离奇的短篇,我很难驾驭,同时也难有架构长篇的功力。
而对于我更加擅长的散文类,我又缺少阅历。可以说,我的人生总体平淡,几乎是在父母的庇佑下阳光成长,我写不了那么多的流浪和漂泊,我没有故事。
那段时间我停笔了很久,甚至尝试一段时间的儿童文学,发现收获寥寥。所幸,爱看书的本性依旧没变,两三年间,几乎每天都在大学图书馆里社科类的书籍里巡逻,最熟悉的时候舍友说出一本书我可以大致指出方位,都省去了看索引号。
读了一些书以后,越发觉得自己的经历还没有别人多,怎么指望别人来看你的文章呢。
后来在偶然间和几个编辑聊天,小贝编辑看了我之前写的几篇文章,她说我非常适合写散文,“你坚持写,会小有名气的”,她这么和我说。倒没有当真,但对于我是莫大的鼓励。再后来遇到如姬编辑,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文风现在已经不容易流行了,听到我说并不打算改变,她又给我推荐了简书这个平台。
我和简书
大概写我的写文之路“简书”这两个字是绕不开了。随手注册收到了简叔的简信还开玩笑地回复“听说这是自动回复”,之后简叔回“之后都是手打的了哦”。我大为惊讶,发了一条朋友圈感叹“有点认真”。
之后就把以前发在空间日志和私藏的一些存货搬运过来,连排版插入图片都不会,也不怎么懂投稿专题,但是收获了零零星星的一些喜欢也觉得大受鼓舞。
后来看到首页的一篇文章说,写作这东西很公平,如果你只想自己发泄那么就要接受阅读量很少的结果,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的点赞数那么就要想想读者希望看到什么。
读完深以为然,尝试着真正在简书平台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偶像剧套路的技术流分析》,被编辑推上了首页,还被简书微博分享,也收到了简书上的第一份打赏。我开始觉得写文章这种事情要表达自己,也要用互动来激励自己继续往前。
后来上首页的几率慢慢增大,一篇写女排的文章拿到了简叔的赞,也有一些微信公众号甚至是实体杂志要求转载,陆陆续续加入了几个专题的微信社群,这里真的要特别感谢时事热闻专题的主编静哥,是他邀请我加入了简书第一个微信社群,还把我培养成为了时事热闻专题的编委。刚开始审稿的时候老是出错,通过了广告投稿还收录了一些和时事热闻完全无关的文章,直到现在也有很多拿捏不准的文章要常常请教静哥,但是静哥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解答。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幸运,经常可以遇到非常好的人在前面带路,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努力到能有一个真正合适的契机正式地说声感谢。
编委这个身份能激励我更加勤快地写,这是我心里最值得的一件事。对于写东西,我不会有很大的野心,没有完全冲着签约作者或是出版书籍的目标,但是我有自己的底线,我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值得别人几分钟的阅读。
生活里我是一个喜欢新鲜感的人,甚至有时候缺乏定力,但是对于写东西,我确定自己在兴趣消磨后依旧有办法重新热爱,在灵感枯竭后依旧能够重新出发,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愿我能在一路知己一路惊喜的陪伴下到达我想到达的那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