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本书第一章中主要讲了“让爱融入生活”,如果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选择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四个要素)去进行沟通,就能够减少暴力——“身体暴力”和“隐蔽暴力”。
这本书的结构也同样是遵循了我之前看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书领域到并且我自行看书运用的“2W1H”规则,即what (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
而这本书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并统筹性地道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具体的实施办法是在后面的几章中体现出来。第二章自然而然是“为什么需要非暴力沟通”,那么作者所用的标题是“是什么蒙蔽了爱”。
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了一个新词“异化的沟通方式”——有些沟通方式让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道德批判蒙蔽了爱。对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吓得我都不敢说话了)人们容易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略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女友想要体贴一点,我觉得她“太粘人”;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才是最好或者都是别人的错,习惯推卸责任,害怕承担,所以才会出现争端,这让我想起Tina seeling 的academic failure里说到她处理不好和phD adviser的关系,spend more time in teaching or stay in the lab的选择冲突,都是双方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最后不愿意妥协而导致僵化。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进行比较也是批判地一种方式。每次我妈拿我跟谁谁谁比较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我当年在医院是被调包了,是她的假女儿。即便知道她只是出于一种对我好好学习的鼓励,即便知道在我妈的比较里面,我永远不比“隔壁家的孩子”优秀,即便我做的多好她都不会肯定我,在我中考前跟我说如果我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让我去读职业学校…我考到好大学以后说我不如人家考了大专老老实实在老家当老师的好朋友(即便是从市里调到乡里),虽然知道她为我好,可是我没得到夸奖的时候真的好心痛也好心累,我怎么做她才会满意。我曾经因为这件事跟她吵过,但她觉得她只是在陈述事实,我觉得她不是,并用她的初中同学的女儿(我的初中同学)的例子来说,她妈妈在我妈面前夸我同学很厉害去了新加坡当志愿者,我妈结果拿这个说人家很厉害,上了大学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女孩子就该这样。我当时就反驳说:你懂个屁。我那天刚回来就跟她聊过,她说花钱去的新加坡,什么自力更生,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没点分辨能力啊。我比她厉害多了,你就是看不到,我比别人厉害的你不说,非拿这些来比较。
这种比较,真的让我觉得我妈根本不爱我,爱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孩子千千万,我只有一个啊。
第三部是“回避责任”。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活生生把我这种人憋死…当我们在做我们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试图逃避责任。
-“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逃避责任)
-“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负责)
我想问,那我们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心甘情愿呢?转变思维吗?面对责任?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