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智慧的化身。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年,因政局动乱,隐居在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卧龙冈,所以自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三分天下,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出山后,“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屡建奇功。刘备死后,“白帝城托孤”,又辅助刘禅,稳定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他死后还以雕刻的木像吓退魏兵,使之丢盔弃甲,争先逃命。诸葛亮的一生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赐给诸葛亮以“忠武侯”的称号。
为了让后人瞻仰诸葛武侯,四川成都建有武侯祠。祠中古今名人题写的楹联很多,有一长联云: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缅怀忠义拂残碑。
联中提到的“陈强、古冶子”和“同根煎急”是两个典故。陈强、古冶子为春秋时齐国的武士。齐相晏婴用计,叫他二人同另一武士论功取食两个桃子,三人都以功大该吃桃,结果“二桃杀三士”,相残而死。“同根煎急”出自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一长联的意思是:诸葛公本是个读书、耕作的种田人,为感激刘备“三顾”的知遇之恩而为他辛勤奔走,以三分定局开始,到六出祁山病终。统一天下是古今一大难事,他鞠躬尽瘁,至死不懈。遗恨千古的是大业未能成功,只留下记载他功名的前后《出师表》如今世上又出现陈强、古冶子这样的人物,应该笑他们本是同根生,却又相互残杀。谁能象诸葛武侯那样开诚布公,集思广益,把天下安危系于一身。今天,诸葛亮虽然不在了,各方人士仰慕他的风义,前来拜谒以示缅怀。
“陈庶子”是指史学家陈寿(公元233-297年),著有《三国志》等。庶子是他的官名。全联指出:诸葛亮祖孙三代都是忠勤蜀汉王事的大好儿孙,就连晋代的史官陈寿也对他们加以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惊人的文章,千百年来很多人读了都流泪。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在他书写《出师表》时就边写边哭,深为感动。
冯玉祥将军也为《武侯祠》题写过一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此联写出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小心谨慎。自马谡街亭失守以后,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兵马朝西城杀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已分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二千五百人在城中。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巧布“空城计”,命四面城门大开,只三十个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他自己羽扇纶巾,带着两个童子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这本来是十分冒险的事,就因为诸葛亮平生谨慎,司马懿以为城中必有埋伏,于是两路军马尽数退去。
人们仰慕诸葛亮的风采,前来拜谒。谁都以为,诸葛亮真可算万古清高。诸葛亮的名望高入云天,独一无二。清康熙帝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曾撰写过一块匾额:宙宇垂名。
《出师表》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吴国人张俨托诸葛名而作,所以联中说《两表》,“酬三顾”即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之恩遇。“一对足千秋”的意思是指他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