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策略为什么能够有效,并且可以持续有效呢?
这是一直存在我心中的疑问。
股票在过去价格是上涨的,那么将来其价格也应该是上涨的,总不会是因为这个吧。
最近读了《非理性繁荣》,有一点想法,分享给大家。
1 诱因消化的滞后性
股票价格上涨,总会有一个初始的信号。
有可能是股票的价值信号,例如公司年报的公布后,投资者发现其基本面并不如想象中的差……
又可能是市场上出现了概念信号,例如雄安区的概念,让投资者对这些公司未来的利润存在预期……
还可能是爆出丑闻,例如三聚氰胺事件,让投资者对奶制品行业的观感发生改变……
理性地投资者看到这样的信号,会评估信号所能产生的价值变化,并在价值之下进行买入。
但不是所有理性投资者,都能第一时间注意到这些信号,并且就算注意到了这些信号,由于沉锚效应,部分理性的投资者为旧信号所困,反应也比较迟缓。
由于每一个投资者对诱因消化的情况不一,价格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从价格的变化上来看,就是价格的持续上涨,或者持续下跌。
2 人们思想的同向性
两家靠着的餐馆开业了,从窗外可以分别看到两家餐馆里面就餐的人数。
小明是第一个过来的,发现两家餐馆都没有人,就随便选择了一家,这家就是餐馆A。
老王是第二个过来,他也看了一下窗口,发现餐馆A有人吃饭,而餐馆B没有,也选择了餐馆A。
然后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来客,也做了跟老王一样的选择。
这时候,假如你来到了两家餐馆前,餐馆A有五个人吃饭,餐馆B门可罗雀,你会选择哪一家?
两家餐馆都是刚刚开业,其信息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未知的,很多人就会选择餐馆A,但是餐馆A也有可能是比较差的那个选择。
前面每一个人的选择,就是一次信息的层叠,后面观察的人根据这些层叠的信息进行决策,就导致了从众的行为。
3 循环反馈
在股票市场中,诱因消化的滞后,让那个股票的价格持续变动,形成了价格层叠信号。
层叠信号通过传媒的传播,很容易就被非理性的投资者捕捉到,进而产生从众的投资行为。
而从众的投资行为会再一次加强了层叠信号,让更多的非理性投资者捕捉到,进而出现更多重复的投资决策。
在这样循环反馈之下,大多数非理性投资者的思想趋同,合力推动股价上涨或者下跌,让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当期的信息,延缓了价格恢复到价值的时间。
这个过程便产生了动量的超额收益。
4 综上
其实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动量策略之所能够有效,是因为导致价格变化的诱因被非理性投资者过度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股票价格会过度上涨,高估之上还有高估;价格也会过度下跌,就算低于实际价值头也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