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年轻时的理想是出家当和尚。
他还拜了个同村的老和尚当师傅,老和尚教他念佛经,父亲跟着念了很多年。老和尚也没在庙里修行,就在家念佛吃斋,圆寂的时候是坐化的,最后坐着入土的。老和尚人很好,慈眉善目的。
妈妈还带我去看望过他,妈妈让我叫他“汉爷爷”。第一次见面,汉爷爷送了我一本画册挂历做礼物,回家后妈妈把画册一张张撕下来贴在墙上。画册上全是风景,我没有见过的风景,小时候天天对着看,想象着要是能到这些地方看看多好啊!
父亲结婚这件事,老和尚应该是觉得遗憾的。他说父亲有慧根,加上从小就吃素,跟佛是有缘的。可父亲是爷爷从兄弟那边要来的继子,爷爷奶奶一辈子没有生孩子,好不容易老了要来这么一根独苗,若再被老和尚诓了去出家,爷爷奶奶是万万不同意的。
父亲孝顺,几番挣扎,最后听从了爷爷奶奶的话,在媒人的安排下娶了妈妈。
结婚后,父亲把佛经都藏在了楼上,从此不再念,在俗世里结婚生子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只是年轻时念过的经书,早已深入他的骨髓,一个人发呆的时候,那些经文会不经意地从他嘴中冒出,他还记得一清二楚。
有一回,兴致来了,给我们背一本讲观音菩萨的经书,一连背了两个多小时,一整本都背完了。
看着沉浸在佛经里的父亲,我总觉他是俗世里的一个孤独者,我们子女是他的累赘,根本进入不他的精神世界。他本该是一遗世独立的高僧,却被我们耽误了。
父亲另外还有一个师傅,那是教他抓中药的师傅。父亲年轻时,村里要设中药铺,作为乡卫生院下属的一个药房。大概是因为父亲性格比较孤僻,在生产队干活也不太利索,加上还有点文化,就被村里送去学了药员。
父亲天生记性极佳,学习期间表现优异,别人需要三年才能学会的中药知识,他一年就学好,顺利出师。之后顺利开上中药店,我们一家也因此生活有了着落。
父亲的中药店开在村子中间,离家不太远。父亲一天之中只回家吃三顿饭,其他时间都独自待在店里,一个人孤独地守着那间药房。
在村里,虽然有父亲的兄弟姐妹和亲人,但父亲基本没什么朋友。村民们只知道种地、闲聊和打麻将,父亲的中药父亲的佛经,村民们哪里懂?父亲不太跟村里人扎堆闲聊,没事的时候,只是一个人在乡间的小路上一遍遍来回走着,背影里全是孤独。
父亲一辈子与人为善,村里的孤寡老人来抓药,大多欠着,到最后关店时还有好多收不回了的药账。父亲说,这是往生账了,这辈子放下的账,下辈子人家会还的。
父亲也很爱我们姐弟俩,从不打骂我们,每次看到我们都是笑眯眯的,对我们非常宽容。但也不太管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似乎对俗世中的生活都不太上心,总是游离于尘世烟火之外。
他自己对物质生活基本没有要求,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荤,不吃味精大蒜和糖,一辈子只吃几样食物。也不讲究穿和用,常年就那几件换洗衣服。他把家里的一切都交给妈妈打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似乎都跟他关系不大。
他为了履行自己为人子为人父的职责,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店里,尽心尽力地守着那间小药店,用店里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这样一守就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他送走了爷爷奶奶,养大了我和弟弟,当我们毕业的时候,父亲非常决绝地关了药店。大概是他觉得他完成了在俗世的任务,他要为自己活了。
所以,他离开了家,离开了他呆了一辈子的村庄。 在县城租了个小房间,自己一个人住着。在繁华热闹的街头,父亲还是那个人群里的孤独者。他白天逛逛公园,买些自己爱吃的水果,兴致来了跟退休的老头们打几把牌。在县城,没多少人认识他,也没人知道他一辈子做了什么,有没有家人。
父亲很享受现在的生活,虽然家里盖了宽敞舒服的楼房,但他坚决不回村里住。也拒绝跟我们到城里一起生活,他觉得现在的日子就是他一直想要的生活,一直想要的自由!爷爷奶奶、妈妈还有我和弟弟,大概都是他在这个世上的牵绊,让他一辈子不得自由。
老了后,他终于要回了属于他的自由。
作为儿女,别无他求,唯有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