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倒闭会彻底改变一批人的命运,很多人会返贫,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国家支持金融创新,很多平台在那么多荣誉和政府站台的企业,爱奇艺新浪优酷,分众传媒里广告满天飞,突然之间不是倒了,就是跑路了,剩下千万家庭和无数家庭血汗钱,灰飞烟灭。
不少人并非不知道这种平台存在巨大风险,但是他们自作聪明以为会有更多的傻瓜投入真金白银,这样自己就可以安全撤退。甚至很多人不但投了一家平台,而且投了很多家此类平台,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近监管层的积极表态,无疑释了两个信号:一个是互联网金融的整治依旧复杂,也为备案延期给出了说法;另一个是监管层正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长治有效的监管体制。且都将指向一个事实,即互联网金融的新一轮洗牌潮已经临近。
问题接连不断,互联网金融的病根在哪?
监管趋严也好,平台自治也罢,目的无非是结束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的一系列乱象。可一次又一次“开方抓药”,为何仍旧爆雷不断?
可以给出的答案有很多,比如“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模糊不清,支付、众筹、数字货币、P2P等都可以纳入范畴,稍有风吹草动,“互联网金融”便成了众矢之的。要么归咎于监管不足,一些平台以P2P为名行洗钱、非法集资甚至诈骗之实,甚至一度将校园市场变成“重灾区”。
这些回答又不免有失偏颇,2016年是监管合规的元年,整个2017年都弥漫着“监管趋严”的气氛,可以说“人人自危”。但不应该妄议监管层的不作为,而是作恶者的“魔高一丈”。
项目良莠不齐,金额相对较大,一旦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爆雷是早晚的事情。
甚至衍生出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或不计成本的广告投入,利用源源不断的新资金偿还旧资金。结果就是,资金链一旦断裂,平台即轰然倒下。
找到了病根又该如何对症下药,监管层给出的药方是合规备案。
“合规备案”的AB面:洗牌赛和马太效应。
应该说,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监管层有着足够的包容性。
一方面,备案延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带病验收”情况,也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制定更全面、更能稳定金融秩序的监管措施。
此举释放出的信号已经在市场上放大,近期的集中爆雷或许就是挤压泡沫的正常表现,投资人对于问题平台持谨慎态度,忽悠”和造势的手法不再奏效,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被提前暴露。
另一方面,如今的备案延期也拉长了对平台的考验期,不合规或经营能力较弱的平台生存空间压缩,而那些经营能力强和信誉相对较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成为监管下的“正规军”。良币驱逐劣币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
传统的金融机构仅仅覆盖了20%的大客户,互联网金融的价值恰恰是激活了80%的长尾市场,也让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厘清了这个前提,当行业处于野蛮生长的时候,机会往往属于不按套路出牌的玩家,而当行业规范化的时候,则是独角兽和超级独角兽诞生的节点,当然先要站在“良币”这一方,互联网金融似乎正进入规范化的时间节点。
监管层扮演的大抵就是“裁判”的角色,早期宽松的环境让新物种自由生长,随后设置一道道屏障,最终筛选出“冠军选手”。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当的优胜劣汰终归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这个行业始终在向上发展。
而近期一连串的爆雷,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经过程,“阵痛”的代价不小,但也并非没有利好的一面。
虽有乱象横生,但并不妨碍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强大支点,甚至是进一步盘活经济增长的扛旗者。频繁爆雷后的互联网金融,让优胜者有充足的时间做出成效并匹配市场需求。
从平台层面而言,金融核心是风控,完成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似乎只有不断加强风控体系和技术团队建设,事实上市场的倒逼已经出现了很多创新之举,此外,爆雷事件也将加速现存的平台积极拥抱合规,推动备案合规进展、透明化运营、银行存管等。
从用户层面来说,对资金配置仍缺乏理性认知,过于追求高回报而忽略背后的合理性,大范围的爆雷何尝不是一个警醒。究其根本还是要提升用户的“财商”,平台方在产品、风控之外还需要聚焦在用户的财商教育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持续性发展,到底还是要和用户“双赢”。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百炼成钢,正如新华社7月6日发表的社评上说的那样,不能因为短时间内出现问题就一味地否认互联网金融,因为当胡乱生长的不合规平台被驱逐出市场之后,才是真正合规平台的发展大机遇,从而真正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普惠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至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爆雷、毒瘤,不过是治理互联网金融各种乱象所付出成本和代价,但这绝不应该是妖魔化互联网金融的理由,相信在大浪淘沙之后终会沉淀出有价值的模式、有价值的平台、有价值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