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孩子变得特别不可理喻、惹人抓狂的时候,我要记得提醒自己这句话——“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正是最缺爱的时候”。
1情绪失控源于缺爱
想到周四晚上浩浩因爸爸出去吃饭不带他在家里哭闹那次,我现在反思,觉得更能理解他了。除了老公两次食言给他带来的失望感,我今天想到浩浩的非理性爆发跟他的能量状态还很有关系。由于天气炎热,他窝在家里一整天,爸爸没带他玩,我主要带二宝也没把心思花在他身上,是被动地响应他的呼唤,他也没跳绳没写作业,所以他觉得过得不充实也没意思,而他又无力去改变,所以就会处于抱怨的状态中。跟爸爸出去参加饭局似乎给了他新鲜感的希望,在这份希望落空后想到一天又将平淡无奇地过去,就不仅失望而且愤怒无助了。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父母的指引和规划。对比今天晚上,浩浩就特别懂事,我今天去加班,浩浩跟爸爸,到了晚上才见,浩浩一点戾气都没有,给我讲个好几个笑话,给我讲了一天是怎么度过的,跳了1500个绳,看了几本书,跟小姐姐们吃了吉野家,玩了电脑,晚上学了编程课,他很开心地讲这些,应该是过得很充实的。然后,他还跑去奶奶屋里,又讲了一遍他是怎么过得,还跟奶奶聊了家常,问奶奶喜欢什么?中午饭做的是什么?等等。我觉得这就是充电后的状态,在爸爸陪伴了一天后他能量充足,跟家人互动就亲切友善很懂事儿。
而那天,他是缺爱的,或许有点儿爹不疼妈不爱的感觉,因为爸爸没陪他,也没被妈妈专注陪伴,逗弟弟玩时由于他的冒失还经常被说,待家里没运动,身体能量又无处发泄,所以当爸爸出尔反尔的事出现时,他就像个小野兽一样爆发了。
2 要留意孩子的能量状态
看孙燕青博士的《爱是成长的指南针》一书时,这段话也给我很大触动和启发。
有一天我们带着孩子去朋友家聚会,人很多,很热闹,我们玩到晚上11点多,回到家里时已是人困马乏。我忙着收拾东西、安置两个女儿睡觉,爸爸带2岁的儿子去洗漱。可是儿子躺在地上不起来,嚷着不要爸爸,要妈妈陪着洗漱。我闻声赶来,看到赖在地上闹的儿子,怒从心头起,一把把他从地上拽起来,正想给他顿教训,忽然发现孩子的眼睛一点儿神也没有了,我连忙坐下,把孩子抱在腿上,轻轻抚着他的后背,亲亲他的额头,他只说了一声“妈妈我爱你”,就闭上眼睛睡着了。大人、孩子都睡了个好觉,就这样避免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妈妈本想发火,但看到孩子无神的眼睛就意识到孩子是特别累了,她此时没有再强调必须洗漱,而是给予孩子最温柔的安抚,而这份理解和温柔也换来了孩子最真切的回应“妈妈我爱你”,这样的互动时刻,特别令我感动,这真是母子俩情意相通的高光时刻,温暖感人。
并非所有的问题情境都有教育契机,当小孩子因为过度疲劳而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时,最应该做的不是纠正错误,而是给他爱抚、温存,帮助他放松下来,好好休息。你会发现,一觉过后,那个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冷静再冷静,默念亲生的亲生的,按捺下爆发的冲动,多动脑子想一想,再多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心理能量或者身体能量不足了?孩子不可爱时最缺爱,用耐心安抚,用时间调整,帮助孩子恢复能量状态,再着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