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射雕三部曲的收尾之作,《倚天屠龙记》充满了太多的悲情桥段。
俞岱岩在不明不白中成为废人;张翠山夫妇在众敌窥伺下悲愤自杀;张无忌被朱武两家蒙骗;谢逊被成昆害得家破人亡;蛛儿的悲苦身世;赵敏抛父弃兄却又饱受委屈的凄凉……
即便书的后半段有明教一干人跃马扬鞭,剑指大都的豪情,也都被朱元璋的阴谋所冲淡。因此,整书的情感基调总的来说是低沉的。
在这部情感基调总体不高的著作中,诸多对白都让人神伤。但要说《倚天屠龙记》中最让人心酸的一句话,既非广为传颂的周芷若“倘若我问心有愧呢”,也非赵敏的“我偏要勉强”,更不是“小昭身在波斯,日日祝公子福体康宁,诸事顺遂”。
而是金庸在1977年为《倚天屠龙记》撰写后记时写的一句话: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这句话的前面一段是这样的。
“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翻回倚天原书,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是这样写的:
张三丰叹了口气,并不回答,脸上老泪纵横,双手抱着无忌,望着张翠山的尸身,说道:“翠山,翠山,你拜我为师,临去时重托于我,可是我连你的独生爱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岁有甚么用?武当派名震天下又有甚么用?我还不如死了的好!”
谢逊听到张无忌的死讯时,是这样写的:
谢逊身子一晃,颤声道:“这话……这话……当真?”殷离哭道:“是真的。那武烈父女亲眼见到他丧命的。我在他二人身上先后点了七次千蛛万毒手,又七次救他们活命,这等煎熬之下,他们……他们不能再说假话。”谢逊仰天大啸,两颊旁泪珠滚滚而下。
但金庸觉得,这样写太肤浅了。
觉得肤浅的原因是,写作时他还不明白丧子究竟是怎样的悲痛,现在却明白了。
《倚天屠龙记》成书于1961年。1977年再版时,金庸重新为该书写了后记。
但就在前一年,也就是1976年的十月,金庸十九岁的大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缢身亡。
关于查传侠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法称是因为跟女朋友吵架,有说法是因为父母离婚带来了太多负面情绪。但毫无疑问,查传侠大概是金庸诸子女中最具有文学气息的一位,深得金庸喜爱。
据说查传侠4岁就能背诵全本《三字经》,6岁就能背诵《增广贤文》,对佛学和中国古典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得到金庸的表扬和夸奖。查传侠的自杀,给金庸造成了极大的情感打击,直接促成了金庸信佛。
在一次采访中,金庸回忆听到消息时的感受是:
“我记得接到大儿子在美国过身的消息后,好灰心,好难过;但那天还要继续在报馆写社评,一面写就一面流泪,一直都很伤心,还是要写。”
因此,“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的意思是,现在我明白了。
明白了,丧子的悲痛,不是张三丰消沉的“还不如死了的好”,而是一种绵长的,仿佛耗尽了一生气力的灰心和难过;不是谢逊的仰天长啸和泪珠滚滚而下,而是无力去呼喊的默然流泪;不是简单的几笔描摹,而是能驾驭各种恢弘磅礴,能勾画各种细腻绵密的金庸的笔力都难以描述的伤痛。
“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现在我明白了。
可是,我宁愿一直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