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奋发远航,以家为舵,奔赴远方。
——题记
“家和万事兴”微信群里发了最新的视频,四叔和弟弟在老院里扫雪,弟弟单手拿着推雪板,玩似的,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活在老院的日子又浮现在眼前。
老院占地约摸一亩,院中有一块不大的菜地,葡萄架连接房檐,形成院中院,家人们大部分时光是在葡萄架下度过。大地回暖的中午,温暖穿过葡萄藤上刚长出的嫩芽,拥抱老院和晒太阳的人。酷热的盛夏,葡萄架下是客厅,是厨房,是卧室,是书房,是游乐场。马奶葡萄刚泛点粉色,就被偷偷摘着吃,奶奶天天唠叨,“葡萄没熟不能一个一个摘,放了气就不甜了。”待葡萄熟透了,紫得发黑,裂了小口,招来满院的蜜蜂和蚂蚁......老院是喧闹嘈杂楼宇间的世外桃源,是一块逢凶化吉、排忧解难的宝地,是贮藏着奇珍异宝的城堡,是一本记载着四代人故事的书。
我们原是天山脚下的庄户人家,九十年代初,爷爷奶奶随二伯搬到县城,一家人就此扎了根。30多年来,一辈辈兄弟姐妹,在老院里长大,成家,从老院走出去,又回来,回来,又出去。
我从小和爸妈一起在农村生活,六岁那年,被二伯强行带到县城上学。至今还记得离开时的场景,妈妈偷摸眼泪,我拽着大门不肯上车,嘴里不断咒骂。后来才明白,父辈的肩膀是后辈的起点,这一代的努力决定下一代的开端。二伯没上过学,深知知识的重要,他在下一盘大棋,尽自己最大能力,让下一辈所有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站在更高的起点,托举下一代。
那时,六个兄弟姐妹和爷爷奶奶睡在两间八九平米的卧室里,也不觉得拥挤,我的到来让家里更热闹了。奶奶的任务是做饭,碗口大的馒头,一次蒸30多个,两天蒸一次。爷爷负责接送上学,大二八杠自行车一次驮四个,还得两趟。四叔是“班主任”,管学习、生活琐事,四叔咳嗽一声,世界立即安静,四叔不在家时,一句“四叔马上回来了”也很管用。爸爸和大伯在村里种地,常年往老院送粮油肉蛋菜。住在老院的日子不算富裕,因为有爱,一家人不计得失,不算斤两,不分彼此,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甘之如饴,家人们嘴角挂着笑,脸上写着幸福。
那个年代,没有零花钱,没有玩具,没有零食,没有兴趣班,有的是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孩子们跟着大人不停地忙碌,早起晚睡,不挑食,不积食,很少生病,时常挨揍,身体和心理都很健康。
如今,人们纷纷住进高楼大厦,房子越来越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各式各样现代高科技产品挤满了屋子,只是各家人少。夜幕降临,坐在客厅静静看着窗外万家灯火、霓虹闪烁,不免怀念从前。
爷爷走后,奶奶不愿住楼房,独自守着老院,守着三十多年的岁月,守护着我们的家。我们慢慢长大,奶奶渐渐驼了背,弯了腰,一直以来,操心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再操心孩子的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奶奶对孩子们的疼爱,从未减少分毫。
我们这一辈的孩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纪,大家整日为生活奔波,无论多忙,周末都回老院相聚,此时的老院更像一座爱的加油站。陪奶奶吃一顿“大餐”,和伯伯叔叔聊一聊工作上的事,兄弟姐妹间互相加油鼓劲,肩头有长辈们的晚年幸福和孩子们的新起点,沐浴着家人们的爱,我们信心满满,更加坚定前进的脚步。
儿子也喜欢老院,喂鸡,抓蚂蚁,浇菜,捡石头......忙得不亦乐乎。看着满身泥土的儿子在院子里疯跑玩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这就是曾经的我,把老院当成全世界,日子简单,所求不多,快乐不少,被家人们的爱包围着,在撒欢的年纪,尽情享受自由。奶奶跟着曾孙不停地唠叨,小宝贝你慢着点,小心别摔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