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是指自己希望看到的情景——自己努力想要成为的样子和自己努力想要做成的事情。
圣经里的一句话:“人将死于没有愿景(Where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
就像圣雄甘地说的,找到你的目标,方法就会随之而来。
什么是“愿景”?愿景就是你想成为的样子。如果你是一个有愿景的人,你就会总要花点时间想想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自己能不能成为这样的人。而如果你是一个公司,就是你常常会想到这家公司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公司。经常想想这种问题,就是懂了愿景分析,就是除了有小目标,还有大目标。
愿景,这件事,非常主观,所以,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比较虚,于是,很多人不太爱在这方面花心思。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很努力,但总觉得不够满意。问题出在哪里?有时,可能就出在一个“愿景”上。
管理学家在梳理公司成功经验的时候,发现: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有愿景的公司,英文叫“visionary
company”。二十年前,有一本书非常流行,翻译成中文叫做《基业长青》。很多人以为这本书是讲百年老店、家族传承的。其实,这本书的副标题说得好,它就是要研究“有愿景的公司,是通过什么办法和习惯来让自己长命百岁”的。
人生长路漫漫,你会遇到挫折,你可能在不确定的现实森林里迷路……这个艰难的过程很像希腊神话里受惩罚的西西弗斯,他每天必须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等石头滚下来又推上去。
这时候,我们需要愿景,需要抬头仰望星空,找到指引方向的北极星。越伟大的企业和个人,越会强调愿景。
我们通常认为,愿景是一个很务虚的词。但是有愿景的人,才能够比平常人走得更远。能成功的人,需要1%的愿景和99%的行动,但这1%的愿景必不可少。
达利欧将这类人称为塑造者。他们既有伟大的愿景,看到大画面,又能关注小细节,非常现实主义。
愿景由两大要素组成,核心理念和未来蓝图。核心理念就是你努力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蓝图就是你努力要做成什么样的事。如果要形象地理解愿景,那么它是一种粗线条的强大算法。
企业家杰森·弗里德说,在他们需要头脑风暴的时候,会用尽量粗的笔。假如你用很细的笔,笔尖的分辨率太高,会促使你担心一些你不应该担心的事情,让你掉进细节里。如果是用又大又粗的笔呢?你就会关注大画面,从大局出发,聚焦于少数关键想法。
打个比方,你在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你有两个工具可以借助,一个是你手上的那幅地图,一个是天上的北极星。
手上的地图标注很详细,但在不断变化的森林里,你能完全信任前人的经验吗?这个时候,如果你太过于依赖特别具体的地图,一旦有错误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变化,你就可能陷入原地打转的困境。
这时候走出森林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抬头看,找到北极星,然后顺着大方向往外走,途中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应对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
这就是愿景的力量,它看起来不解决具体的问题,很遥远,很抽象,但是你就是需要时不时看看它,确定你的大方向没有跑偏。
这样你就能理解一句很拗口的话:模糊的精确,好过精确的模糊。
地图看起来很精准,看起来很有确定性,其实会让你陷入细节,失去大方向。而北极星很遥远,形象模糊,但却是确定性的永恒存在。这就是“北极星优于地图”的道理。
愿景,本质上是一种从全局出发,着眼于长期价值的算法,帮助我们穿越未知的黑暗森林。
愿景是怎么样发挥神奇力量的?
首先,愿景代表了一种“预见”能力,也就是把一个抽象概念,在大脑中转化成了可以看懂的图像,让大目标变得可视化。
其次,人是一种需要反馈的动物。但是人生中大部分的事都得不到及时的具体反馈。
在没有反馈的时候,你就可能会疑惑一件事要不要坚持。《精益数据分析》这本书就提到,创业者需要处于一种半妄想状态,才能直面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高潮和低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愿景的鼓励。
第三,愿景能够引发化学反应。
能成事的人,都有具备打鸡血的天赋。一个是给自己打鸡血,不管前一天多么狼狈不堪,第二天早上照样满血复活。18世纪的法国学者傅里叶特别好玩儿,他让仆人每天早晨都对他说:该起床了,伟大的理想正在召唤你!
一个是给别人打鸡血,像传教士一样宣讲自己的愿景和梦想,吸引了一群追随者。
稻盛和夫说过,做企业,需要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
这句话就是在说愿景需要远大而美好;定计划的时候则要非常理性,作好失败的准备;执行的时候则要积极拥抱不确定性。
其实,人生何尝不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