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易,看见一个卦,种种解卦的思绪在脑中飞转盘旋,宁神一想,便一个个有序地蹦出来为我解卦,每一种卦象,每一爻的爻辞,都合理到位,不禁长吁一口气,对易的学习终究到一定阶段。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在最艰难时期没有放弃,易经一书虽寥寥5000余字,六十四个看似相近的卦,然初学者翻开一看难免总觉得找不到逻辑,即使看懂了每句的含义,也无法得知为何而来,又有何作用;如果你深入研究下去,从儒家易、到象数易,再到如今义理一派,其诠释可谓是无所不包,几乎将国学的所有都囊括其中,其算术推演之繁复,图象变化之无穷,只会更使人望而却步。也正因此,感谢自己走过这一坎,在一日接一日的思索中,懂则懂,不懂则自嘲,终究略有所成,毕竟路不行不至,关键还是时间;二是嵩山的大环境,春夏秋冬之四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气候,都非常准确,隐约符合了易经中对时义的要求;另一方面,易经八卦乾、坤、震、艮、坎、离、兑、巽所对应的大象,也就是自然之物,于嵩山之中皆有所见,因此不得不说在嵩山读易,有天时地利之方便。
关于河南,自古以来称之中原地带,人杰地灵,此地所蕴含的国学宝藏非几句话可讲完,日后再详谈。
武术里有句老话,说“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十分有意思。先说前者,愚认为至少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从易的本质来看,易分阴阳,讲究对立统一,联系到功夫里面,不难看出几乎所有功夫套路中都是攻中带守,守中带攻,瞻前顾后,上下齐手,无论少林罗汉拳、六合拳、洪拳或七星拳,都体现出这种哲理,这是对“动”与“变化”的深刻理解,而这亦是易的本质;其次,易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爻分三才和三极,静即天人地三才,三才发生移动则称为三极。联系到功夫里面很容易发现,功夫从来都没有把“人”作为一个单独的整体从天地之中分离开来,少林功夫讲究脚踩地,头顶天,寺院里西方圣人殿中一个个脚坑便是古代僧人练功时跺脚跺出来的,可见下盘的稳固对上肢发力的重要性;而天时主要讲究气,气在武学里即是呼吸,呼吸顺则拳有力,呼吸不顺轻则胸闷,重的话可导致岔气窒息,可见过招时气息的重要性。天地人,三者合一,武者也就合五行为一体,虽不敢说天下无敌,但亦非常人能敌。最后一点,也是最明显的一点,《说卦传》里对易经六十四卦进行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几乎天地万物无所不包,从功夫的角度来看,就好比功夫有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刀枪棍剑等百家争鸣,更有趣的莫如象形拳,少林象形拳中包含猴拳、螳螂拳、虎拳等等,无一不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由此可说,易经和武术,同是从自然万物中获取灵感,或大或小,都自成一派,又归于一源。
屯,如事物初生。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近来状态良好,不急于有所成,且慢慢将自己的思想沉淀下来,或读或写,君子以经纶。
PS:至于”理成于医“,日后自会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