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幸作为家长参赛员,参加了孩子学校的运动会,有个观察引发了思考。
因为疫情这几年,这是孩子第一次参加学习运动会,也是我这个家长第一次亲临学习活动,近距离观察孩子们和老师们。
平时都是在家只看自家孩子一个人,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全班40个孩子中再去观察你的孩子,你会发现Ta的一些“与众不同”。尤其是观察了那几个老师平时喜欢的学生,有的女生看上去格外的成熟,如何描述这种成熟呢?脸上的表情不多也不夸张,大多时候安静,仿佛置身事外般看着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些孩子打打闹闹的,他们也不太参与。感叹:如此小小的年纪,怎么会如此的泰然、冷静、淡定?又好像缺了一点孩子独有的淘气、生气、无拘无束和开心。另外几个老师喜欢的孩子呢,是成绩好+活泼,在老师面前还是比较收敛、正经的,在理解解读老师说话方面比较成熟,所以老师喜欢他们帮忙做事。学习好+班干部,我自己小时候的“配置”。
但我家的孩子,不是这样的孩子。
在每一张合影里,ta都是那个表情夸张的孩子,尤其在女生中,基本没有这样的。喜欢搞笑、轻松愉快的、有趣的玩耍,很难专注于“主业”,基本没有观看开幕式表演,一直在跟几个同学玩耍,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回来后,这种对比给我带来了一些焦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是老师喜欢的那种类型?不是那种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严肃的、勤奋的、自我要求严格的人?ta是很松弛的、随意的、不在乎别人眼光的、想法新奇有趣的(这几个形容已经是很正面的词了,焦虑时会觉得Ta不正经、不认真),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和家庭氛围,是不是太松懈了,太保护了,对孩子的独立和挑战也不够......陷入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中。
转念,为什么ta一定要和别人、老师的评价体系一致呢?ta有ta自己的本身性格、家庭宽松愉快的环境,这种家庭环境是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的,不也是我自己所推崇和追求的吗?宽松愉快的家庭让孩子更加的活泼开朗了起来,从胆小谨慎来到了表演型,也许有点矫枉过正,但总归是有所变化。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较呢?自寻烦恼。还是去接纳和允许孩子独特的一面,允许ta做ta自己,允许ta快乐自由、无拘无束......
真是庸人自扰的当妈者。
剖析自己的这些情绪变化,其实还是存在评判和挑剔,对于与自己的不同有不接受的地方,旧有的骨子里的“好学生、好孩子”的条框跑出来去评判了孩子,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是公认的“好孩子好学生”,获得老师的认可、社会的认可,但孩子“自己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这点更加的重要,超过他人的看法,也是我所认可的价值观。这份纯真的、烂漫天真的快乐,原是本性而来,而反而成为了现在大部分孩子中的“特性”、成了奢侈品,甚至被认为是不应该的、不当的,反而去推崇乖的、听话的、成熟稳重的孩子,倒是应该反思了。也许会成为社会的“异类”,但值得的,就算是社会的“同类”,也就是一个暂时的归属感,背后的驱动是恐惧被社会主流排斥,被孤立、被不认可不喜欢,如果能突破这一层恐惧的限制,才是成为人类领导者的必备条件。
想到这里,倒是有几分佩服孩子的洒脱、勇敢和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