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老师的新书《命运》,我在碎片化阅读之后的一点小感慨。
今日在东方甄选直播间刷到了董宇辉与蔡老师的对话,关于蔡老师的新书《命运》,其中,关于亲情的羁绊,阿妹对姐姐(阿太)抗争命运的不计代价的隐忍付出(阿妹用两年时间,让自己怀孕生下一个孩子,把这个孩子送给了姐姐,因为神婆说阿太的命运里终将一生孤独终老),亲情的奉献让我震撼!
后来,阿太在漫长的岁月里抗争所谓的命运里的安排,在自己经历过命运有常又无常最终战胜自己所谓的宿命之后,迟暮之年以一种慈详的姿态给予了外曾孙蔡老师智慧又平和的关怀,惹得我非常羡慕甚至嫉妒到悲从中来,因为自己此生都无法获得这样的无私宽慰和包容。观之我的有生之年,亲情缘浅,几乎没有在生命中产生什么重要的羁绊,有限的亲情记忆中得到的感官刺激只有一地鸡毛的童年阴影,也从未感受过隔代亲情的温馨对待。
我曾向她提起过,某年某月我在跟另一个球友聊天时,他提到自己外婆离世时的场景,我是为他开心的,因为他外婆没有大病大灾的坐在客厅看着电视,类似小憩片刻那般,无声无息的,就离开了。多么的安详,好羡慕啊....但我并不能共情他对外婆去世的悲伤。
我曾跟朋友聊起过关于亲情缘份浅薄的话题,她也如我一般,亲情缘份程度点到即止,没有过多羁绊。我比她更甚,从小与家人相处时间并不多,留下的快乐记忆也不多,更可怕的是在自己尚且弱小无助的青少年时期,一个人面对着这个看起来很残酷又未知的世界,需要自己考虑温饱问题如何解决的那种茫然无措和慌乱局促。
混迹到毕业之后,终于我成年了,有了选择权,我选择离开家乡,离开家人,带着很多怨气和说不出的失望落寞之感离开,选择依然一个人面对更未知的未来,更陌生的生存环境。任何节假日也不曾动容过,不曾眷恋过“家”的感觉,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我的有生之年,也是最自由的,不为成绩起伏而提心吊胆,不必跟家人争论选择专业或科目。我可能是少有的早早就拥有了所有的自由,无论生老病死还是爱恨情仇,我都可以随心所欲任性妄为。因为,这所有,都无人知晓以及我不需要向任何人背负莫须有的责任。
我曾对朋友总结过我们彼此都会面对的焦虑来源在于:我们这种势单力薄孤军奋战的一叶浮萍,都需要很努力很坚强的活下去....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我在二八年华16岁时看的书是《倾诉沧桑》:要想活得好,就得学会忘掉晕倒时的绝望,学会一个人背起行囊出游,学会享受孤独,享受粗糙,享受不动声色看站台上陌生的人们洒泪惜别。
身边也有几个朋友是亲情缘深厚的类型,节假日第一选择和默认的选项都是优先考虑回家或者是与家人的相约相聚。有时候,也会偶尔羡慕这样的朋友,在他们生命中,始终有个地方是容身之所,始终有人可以依靠。有时候,我也会想像一下自己渴望那样的亲情,那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守望相助又底气十足的亲朋好友,这样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性格阳光,开朗乐观,为人处事也自信从容,落落大方。
与男朋友闲聊间得知,他的家人清晰的知道他工作的详细地址,他的母亲每天都会与他有不同程度的联络而可能并不干扰他的生活,只是纯粹的关怀。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我的所有家人,目前为止只知道我暂且在某个城市,如此而已。
我这样底色悲凉的人,骨子里的孤独苍凉感,很容易被细节小事温暖到,却又很难被温暖到灵魂深处,即使在某一刻拥有了理想中的爱情,被他真诚地温柔以待和珍爱着的同时,也还是容易受到奇奇怪怪的小事而作出多愁善感悲天悯人之状。
这样的情绪时常会困扰到我,万幸的是,生存的本能使得我喜欢与这样的朋友结交,靠近他们,吸取他们的向阳能量,也愿意无私的付出去扶持相助同样阶段性陷入命运无常的朋友们。
其实,我的灵魂依旧在宇宙尘埃里游荡着。
我想,我并不热爱这个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