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读《西厢记》总是最讨厌其中的相国夫人。一座寺庙,一支叛军,两个一见钟情的年轻人;一个倾国倾城貌,一个多愁多病身,两颗义无返顾的痴心,成就一段爱情,顺理成章。凭什么她要插一手,许下的诺言轻易可以反悔,说不同意就不同意,说同意还得提条件,虚伪狡诈、出尔反尔,这个老家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讨嫌角色。现在我却不那么认为了。
同是才子佳人,《红楼梦》里宝黛读西厢,也是一段经典佳话:郎才女貌,心灵契合,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然而宝黛爱情却是悲剧,想来黛玉是没有相国夫人那样的母亲做主,自然没有莺莺那般幸运,享受爱情,走入婚姻。
相国夫人应该是一个成就完美爱情的“艺术家”。
莺莺小姐国色天香,知书达理,聪慧稳重,善解人意,老夫人一定爱得什么似的,最怕小姐伤心的可能就是她;且象莺莺这样的大家闺秀日常里经过娘亲精心调教一定知道自己该选一个什么样的夫君,夫人应该十分相信女儿的眼光,闺女选的就是最好的。所以老太太根本没有反对的理由。
再说红娘,崔张二人的一段姻缘看似由她撮合,实际上莺莺和张生那点事,老夫人那么精明,老于世故,一定看得明明白白的,没有干涉就说明了老太太明里泼水,暗里点火。如果老夫人不同意,就算十个红娘也不可能促成好事。
那么老夫人为什么开始反对,同意之后又马上让张生去赶考呢?
其一、自然是和自己的侄子有婚约在先。先弟在世时定下的亲事,虽然弟弟弟妇现都不在了,毕竟有约在先。
其二、夫人或许对张生这个人很满意,但对他的身份十分不满。区区一介书生,虽饱读诗书,终究不是女儿托付终身的人选。爱情遇到阻力往往会爆发的更强烈,崔夫人乃大家闺秀,见闻广博岂能不知。夫人知道小姐清高,自幼便锦衣玉食,自然不知生活的艰难。虽然相爷不在了,家底也足以保证一家的生活。莺莺只要郎君风流潇洒、柔情蜜意就行,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看金榜题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一心只求鸳鸯配成双。老夫人深知要想后半生有靠,必然得有人来继承家业,背靠大树好乘凉,靠莺莺自然不行。对身陷热恋的年轻人讲仕途经济等于对牛弹琴,老夫人只好使出棒打鸳鸯这一招,给闺女、小子点颜色看看,也给他们一次深刻的身教:张生你要知道,你与我们家门不当户不对,区区一白衣书生别想堂而皇之地进相府。虽然你一时地走了桃花运,但能不能与小姐此生共度,还要看你的修行。
其三、如果任由二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沉醉于温柔乡里,等二人产生审美疲劳,爱情还能否填补他们的空虚和寂寞。男人,尤其是优秀的男人骨子里都是野心家,说得体面些就是胸有青云之志,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有些事做。如果生活里只剩下两个人的爱情,即使天天有面包,也不可能长久。如果没有夫人的反对,过不了多久,莺莺的爱情就会吹散心上人一生的青云之志,彼时可能莺莺自己就先放弃了因痴而呆的张生。所以老夫人才坚定的在许婚之后,马上让张生启程上朝取应,崔张二人的爱情也由此达到了高潮。莺莺小姐对自己的眼光深信不疑:“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再次把这风花雪月的故事推向高潮,这动听的话语让张生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考个状元回来。
张生、小姐义无返顾,崔夫人推波助澜,才有了柔肠百转、肝肠寸断的相思之苦,才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缱绻私会,也才有了日后婚姻生活最坚实的爱情基础。崔老夫人让闺女经历一番波折,获得了一份最甜美动人的爱情;让张生竭尽才华考取了状元,有了徒步青云的基础;让自己可以跟着闺女共享天伦,安享晚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固然美妙,但没有磨难的爱情就象温室里的花朵,总有些娇弱.爱情需要阻力,阻力来的恰到好处时,可以成就更完美的爱情。
相国夫人靠自己的谋略智慧,成就了女儿一段非凡的爱情,让自己也成为准丈母娘的典范。有母如此,莺莺小姐何其有幸!
如今许多男孩女孩的妈妈,一方面希望儿女享受爱情的甜蜜,另一方面又想让子女婚姻殷实,天天跑相亲大会。给儿子女儿寻找合意的伴侣,许多只看现实条件:有没有房,有没有户口,学历收入怎么样,家里有无负担?尤其是女孩的家长,很少会用心发现潜力股,识得千里马。有时怕自己闺女吃苦受罪,瞧不上一时比自己女儿条件差的男孩,横加干涉,直到拆散才罢休;或者自己觉得条件不错,硬塞给女儿,逼婚逼嫁:都让女儿苦不堪言,甚至婚姻幸福就此断送。这些人被相国夫人甩下好几条街不止。
做好准丈母娘,还真得学学相国夫人的处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