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建设的卓越代表,无数语文人敬爱的前辈钱梦龙先生(1931—2024)与世长辞。
再次重温大师的教育箴言,感受先生的学养风范。(上)
1. 教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2.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3. 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有可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老师自己爱写作、会写作,才有可能教出爱写作、会写作的学生。
4. 所谓的“教”,不是把自己从课文里读出的结论直接告诉给孩子,而是鼓励学生像我一样“钻”进课文,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他们自己的结论。
5. 备课时遇到的难点,估计也是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尽可能的设计几个启发性的问题,务使学生“茅塞顿开”。
6.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
7. 有些语文教师平时除了基本“教参”几乎什么书都不读,什么文章都不写,一心想在教学方法上花样翻新,以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水平,这种舍本逐末的追求,结果不然是缘木求鱼。
8.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9. 我始终认为“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到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10. 老师提问的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拐一个弯”。
11.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只要容许我走上讲台,我仍然一如既往地践行着我的教学理念。因此,一旦机遇来敲门,我就能紧紧抓住。如果我在屡遭挫折以后,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从此一蹶不振,放弃我所有的教育追求,那么即使给我一百次教《愚公移山》的机会,我也不可能破茧而出。
12. 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摸爬滚打,尽可能自求理解,进而领悟读书之法。
13. “导”者,因势利导,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顺着学生个性发展、思维流动之“势”,指导之、引导之、辅助之、启发之,而不是越俎代庖、填鸭牵牛;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得有章法,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名副其实的主体。
14. 学生读一篇文章,连作者思路都没有理清,文章主旨都说不明白,或随心所欲曲解文意,“感悟”、“个性化”云云从何谈起?
15. 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16. 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包括五个方面:读写听说能力如何?是否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对母语是否有深厚的感情和正确认识?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如何?是否有较宽的文化视野?
17. 语文课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因素,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进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
18.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汉民族语。少一点花里胡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学会读书和作文。
19. 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就是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师、生双向活动。
20. 学生“会学”,教师“善导”,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必然呈现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训练形态,它必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
21. 以各门学科普遍使用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等来取代独具语文学科的内容,势必使语文学科个性的语言训练,无异于抽空语文教学的内容,势必使语文课程蜕变成了一个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的“空壳”,跟其他人文学科没有了区别。
22. 让语文少一些凌空蹈虚的浮华,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读、写、听、说训练吧!
23. 语感的养成,要靠不断的实践和读写经验积累。语感敏锐的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能立即产生丰富的直感和联想,并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仍然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中对范文的诵读,对范文语言的涵泳、揣摩、品味,是学生获得语感的必由之路。
24. 语文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力,那么这种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现时发展,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5.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知道谁的问题,教师并不定比学生高明。……教师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读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