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撒切尔夫人
最近读了一本书,美国科学家查尔斯·都希格写的《习惯的力量》。该书前言介绍了一位女主:
她是科学家的一个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现年34岁,16岁开始吸烟喝酒,从那时起就不停与肥胖作斗争;依靠借债度日,20多岁曾被讨债公司追要1万美元债务;最长的工作持续时间不足一年……如今,苗条而充满活力,有着两条大长腿。看上去别档案照片要年轻10岁,比任何人都要健康。没有外债、不再吸烟喝酒,已连续在一家图形设计公司就职39个月。攻读了硕士学位,买了房产……
没错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管不住嘴、迈不开腿,静不下心、攒不下钱,想努力变成斜杠青年、优秀干部,却总是沦落为空想家。朋友A都33岁的人了,依然每天不“开心斗地主”不开心斯基,有时甚至一玩玩半宿;朋友B有点嗜酒,一天不喝不舒服;朋友C,迷上了麻将,每当我们劝他的时候,他就会说:“我只是在旁边看看……”;三年前,我也是天天迷着撸啊撸,一撸起来,什么工作,明天再做;什么目标,改天再说……难道不想改变这些么?恐怕大家的回答都是“想”,可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呢?
想改变旧有的习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虽然我在三年前终于告别了网络游戏,这个“嗜时间大魔王”,但我始终还是不明就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一改变。
是考上MPA?是逐渐爱上了阅读?是工作的繁忙?……
《习惯的力量》给了我答案:
1、习惯的内涵
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作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
2、习惯产生的进化学意义
大脑通过建立习惯,在“基底核”(大脑与脊椎连接部分)建立习惯模块,以节省脑力,这在进化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工作高效的电脑需要更少的空间,人的头部也会更小,这样在小孩诞生时,会降低婴儿死亡率。另一方面,这样的大脑,可以让我们不用在思考基本行为,比如走路、吃饭等,人们就有更多的脑力去发明长矛、灌溉系统、飞机大炮、电脑游戏……但在进行习惯时,大脑并不会完全停止工作,如果那样,老司机开车时恐怕无法躲避超速的大车。
3、习惯的运作原理及步骤
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3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暗示。存在一个暗示,能够让大脑进入“基底核”控制的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第二,惯常行为。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可以是身体方面的,也可以是思维或情感方面的 ;第三,奖赏。存在一个奖赏,让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欲望出现。
4、渴求驱动习惯
对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书中有提到一个试验:被试猴子在电脑屏幕前,特定图形出现时,拉动拉杆,就会得到导管的一滴黑莓汁。初始阶段,其脑电波在看到特定图形、拉动拉杆、以及喝到草莓汁之前,都是平稳的,喝到草莓汁之后,脑电波出现高峰,说明奖赏令其感到快乐。久而久之,建立习惯后,猴子只要看特定图案,还没等尝到黑莓汁,探测器就能探测到“奖赏”的脑电波高峰。可见,特定的图形,已经不单是拉动拉杆的暗示,也成为了猴子脑内愉悦反应的暗示。试验继续,如若,黑莓汁没有及时供应,猴子则表现出愤怒、失望、没精打采的状态,对于已经建立根深蒂固习惯的猴子,并没有因为没有或得奖励,而放弃再次拉动拉杆,这也是解释赌徒即使输光了,也舍不得离开牌桌的原因。这个原因,叫做渴求。
5、习惯不能被消灭
麻省理工学院主持了很多“基底核”试验,通过训练老鼠走迷宫寻找奖励、直至形成一种习惯,再通过改变奖励的位置,试图消灭这种习惯,然而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已经建立的习惯并不能被消灭,它已经嵌入了大脑结构中。这对人类来说,是极大的优势,因为如果每次你过一段时间不开车,就得重新学习,那就太糟糕了。但由于坏习惯也是这么运作的,所以撒切尔夫人说的话……,确实得慎重对待言行、习惯啊!
6、但习惯可以被替代
习惯是由渴求驱动的,在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中,对奖赏的渴求是决定性原因。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就在于替代“惯常行为”。比如,中午→吃饭→饱腹感,在吃饭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吃大米,也可以吃馒头,最终都可以饱腹,不会产生因为得不到奖励而愈加强劲的渴求/欲望。但并没有一套对每个人通用的方法,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下(暗示)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对奖赏的渴求)至关重要,比如“买不起ipone7→打零工挣钱→买到iphone7”,中的打零工挣钱可以更换为写作,因为你得到money买了ipone7,具体是打零工还是写作赚的钱并不重要。
7、核心习惯的带动作用
书中从一个案例讲起:美国铝业公司经营惨淡、风雨飘摇,首席执行官奥尼尔上任之后,只做了一件事情,要求安全,要求全公司零伤亡。这对于一个重工业铸造企业来说,是破坏了原来认为“伤亡”才是正常的惯性思维。然而破除种种阻力,将安全建立成为企业习惯后,从上至下引起了一连串的变革,呆板的层级体制变为上下通畅的联络机制(因为要求24小时报告伤亡),安全制度的漏洞百出到尽善尽美(发生死亡要开除责任人)等等。可见有些习惯的带动作用是多么强劲,文首提到的那位16岁吸烟喝酒的案例,也正是因为跑步习惯改变了她整个人生的习惯。作为我们个人管理来说,要善于发觉自己的核心习惯。比如我这三年的改变,可能是由于阅读引起的,带来了我整个的大不同。
以上希望对你有益!不谢!
作者:istone,33岁在读MPA/基层干部/孩子他爸/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