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7
今天墨尔本天气不错,早上吃完饭9点15分从家里出发,走路去City图书馆,做作业,已经有近一个星期没有去跑步,清晨七八点钟,窗外的天总是灰蒙蒙的,还遇上几天大雾,天气一冷就不想动,犯懒就犯懒呗,周末走个来回,也算是运动了。今天第一次买瓶装咖啡饮料,并第一次买汽水,在City图书馆没找到接热水的地方,只能自备口粮。买买的羊排吃完后,准备辟谷一下,让自己挨饿一段时间,以此节约时间,让身体清空一下。主要是想体验,外加昨天视频,妹子说我好像胖了。不得不说,烧饭的确有些耗时。
看完了欧文亚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The Therapy of Gift 》by IrvinYalom,说来也巧,这书怎么看完的呢?是偷用了做作业的前戏时间,每次去图书馆开始做作业之前,就打开中英文两个版本,读上几章,时间充裕,状态良好就多读几章,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就少读几章,读不下去就不读。每次一轮下来,注意力就被消耗地差不多,作业就往后拖一拖。就这样,时不时来几章,五月里就把这本书读完了,按说效率,一个月读一本书也是不值一提,但已经学着不追求知识总量了,能读一点是一点,每天都跟进,始终保持学习读书的状态就好。
【读书背景】
读这本书起源是听何峰和简里里的播客,他们推荐了此书,并且在播客中也做了一个系列节目,专门每个章节地进行分享和解读,于是找了书,下了中英文版本,开始着手阅读。尽管先前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但面对知识庞杂的系统,作为门外汉,一直无从下手;由着兴趣和平日学习的积累,断断续续地听到一些心理学名词,开始建立模糊的概念,加之前段时间又看了一个系统的关于心理咨询的视频资料,脑中的影像逐渐清晰起来,逐渐地能去了解知乎上心理学科普类的解答,以及很多专业心理咨询师谈论的治疗方法。
整个学习过程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并且有一种深刻的体验-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知识是充满魅力的,思维有很多种变化玩法。
【书本介绍】
欧文雅隆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系的教授,在存在主义理论框架从事个体治疗,也在人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上从事团体治疗,在两个领域都是非常杰出的治疗师。全书没有非常明确的结构,较为松散自由,书中共8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较短,都是一些案例故事,读起来并不艰涩,相反,撇开一些专业心理学词汇,其他内容都比较好理解。
在书中序言里,译者给整本书简要归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40),谈到了治疗师与来访者关系的性质,重视此时此地,以及治疗师对自己的使用以及治疗师的自我暴露;第二部分(41-51),从过程转向内容,讨论了探索死亡,生命的意义和自由的方法;第三部分(52-76),讨论了在日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第四部分(77-83),讨论了治疗过程对梦的解析使用;第五部分(84-85),讨论了治疗师作为个人职业的危险和特权。(关于来访者这个词,可能会有不同的翻译,会有称“病人“或者”客户“的,自己更倾向于“来访者“这个比较中性表达)
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时常对于书中的案例故事感同身受,一边阅读,一边反思自省,其中很多有意思的话题讨论,比如,来访者只有一个治疗师,而治疗师有无数个来访者,这明显的不对等关系要双方如何处理,个别来访者对治疗师的强烈占有欲;来访者在咨询前夕的焦虑,在咨询过程中无意识地反抗治疗,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愿袒露。每一个章节都很有趣,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一篇文章,那就写写自己特别有感触地几个点吧。
【关于自我暴露】
“真诚”似乎是一个贯穿整本书的核心概念,尤其是欧文亚隆在书中前半部分,提出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对来访者的自我暴露,试图用坦诚地真实表达来推动治疗。关于“自我暴露”这一做法是饱受争议的,甚至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中严禁使用。但欧文亚隆始终支持警惕地使用该方法,这种坦诚的态度把治疗师和来访者放置在一个较为平等的关系中,不强化治疗师的力量,也不弱化来访者的能力。把他们均视为“普通人”,把治疗过程也看作是一个双方相互治愈的过程。这也是作者提出,治疗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工具,并且提倡治疗师也要接受不同流派的个人治疗,有自己的治疗师,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要惊讶,咨询师也有自己的咨询师,也需要被分析,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病或者不专业。
欧文雅隆对于心理咨询这件事的态度,较好地帮助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树立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这种不极端的观点,我更愿意赞同,极端观点的表达就是隐性的暴力轰炸。不把一个特定的职业和人物美化,夸张华,相反,尽量客观地去看待事情和人物的完整面貌,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认知。
延伸开来,就其关于自我暴露这一点,自己也充满矛盾,矛盾的点在于,自我暴露的范围,程度和对象,暴露自己哪些方面,社交生活还是私人生活?暴露给谁看,家人朋友还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暴露多少,一点还是全部,还是取舍?实际上,在微博发表的任何一个观点,在微信里分享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不同程度的自我暴露。在这个人人都想窥探他人隐私的社会,自我暴露成为一种赢得他人关注的方式,成为获取名利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人自我暴露成瘾。实际上,我愿意把写的文章,日志都分享在社交平台也是某种程度的自我暴露,只是在不同时间段里,自己的目的和心态有所不同,这背后的变化,阅读的人并不知道。
【安全】
自我暴露既安全又危险,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背后的“度“。自我暴露一部分,可以被视作坦率真诚,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比如,你害怕社交,可能有被好友蒙骗被判的经历,你害怕亲密关系,可能自己父母的家庭婚姻破裂不幸福。结果是唯一不变的,而原因是多重不确定的,每当人们了解事实真相后,同情心和同理心总是加倍提升,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因为了解到这一点,每当别人跟我说起传闻八卦时,都非常警惕,保持自己观点,不去应声附和。
由此联想到小说,电视,电影的故事,大概也都是围绕着“未暴露”的情节来展开,当原因完全暴露时,观众似乎都长舒一口气,明白了所有。想着爱情连续剧中,男女主人公总有一方因为不得已的原因要向对方隐瞒真相,被迫撒谎欺骗,两人相爱历程真是一波三折,这套路不是异常明显吗?弹幕火热起来的原因就是人们都知道结局,然后互相竞猜“节梗”。因此,我已经很久不看不看连续剧了,国内大局,韩剧都鲜少看,很奇怪,我对美剧始终不感冒,可能时候未到吧。
从自我暴露是安全的角度来看,让别人在某种程度了解你,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沟通效率,免去不必要的猜忌误解。自己也十分信任自我暴露带来的好处,并且经常这样做。我似乎是一个藏不住秘密的人,心中的想法都会如实地说给告诉别人,我只愿意说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事情,不暴露他人,这仅仅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可能实际并非如此。在日常和他人相处时,这种“自我暴露”可能会带来一些麻烦,那就是当他人不认为“自我暴露”是安全的行为,一个藏地深,一个躲地远,等不到汇合点。亚隆在书中也提到,有些来访者对于治疗师的自我暴露十分反感,并不愿接受该方式的治疗方式,有些来访者则因为治疗师的自我暴露而增加信任,推动治疗进程。这也是经常自己常说的,很多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之说。
【危险】
另外,自我暴露也可能是危险的,一部分取决于自我暴露的形式,另一部分取决于接受信息的受众如何消化暴露内容。就自己而言,暴露自我性取向的困惑,实际上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尽管一直我行我素,没有太在意他人的想法,也没有收到直接的歧视或者指责,即使真的有,也不在我管辖范围内,这是我自己作出的选择,自己需承担后果;另外就是袒露自己对性的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让人瞠目结舌,在我看来平常的事儿,在他人看来就是骇人听闻,可能那也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但迫于某种原因没有公之于众。
很可能在自我暴露之后,被人非议评价,或者被贴上各种标签,这些都是意外的不可预期的结果。现在很多博主在微博上都不敢轻易表达观点,尤其是针对相关社会事件或者话题讨论,总有人在评论里不管不顾地评论臭骂一通,算是及其恶劣的言语,有人受不了就销声匿迹撤退,有些人奋力抵抗坚持发声,做出这两种选择的人都勇气倍加,也都能理解。
有时候我在想,由于微博限制,只允许在140字以内的观点表达,很多人能在这简短言论中快速找到论点,并且可以迅速以只言片语给与反击,倘若每个人在表达观点时都用长达3000字以上的文章来论证,想必很多骂战是无法掀起来的,一是很多人没有时间写如此之长文,二来很多人也没有能力写出此长文,甚至连看3000字以上长文的耐心都没有。我们暴露地太肤浅且不够深度。这个又让我联想到在沟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理解错位,以及受语言限制带来的表达不充分。
这样一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实属不易。哪怕我说了实话,对方也可能会曲解,即使说了实话,可能要需证明这的确是实话。
我爱你,不相信,证明给我看;我不爱你,相信,扭头就走。
【结】
其他有趣的内容可以写
1-此时此刻-关于当下
2-学会共情-两条河的存在
3-探索死亡-不可回避的事实
4-一对多与多对一的不平等关系
5-生命的意义-停止发问
6-诉说与倾听的边界矛盾
7-梦的现实与虚假
8-真诚的触碰-身体与精神
9-自我监察-共同成长
10-承认错误-不去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