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部分,作者谈到了见到事情的本质是决定优秀与否的标准。而这一部分,就是来谈谈如何洞察事物的本质。
首先,作者认为,我们需要通过表象去看到系统。而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变量及四种连接关系所构成。请允许笔者分述如下:
1、变量:即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单位。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变量的一组特征:存量与流量。并且认为流量改变存量,而存量改变世界。
2、因果链:这个是世间万物所构成的最简单的关系。因A而B的逻辑。其表现形式一般会有两种:即增强以及减弱的因果链。
3、有别于因果链是单向的链接,若是将每一个变量设计为即是原因又是结果,两个变量之间就构成了一个闭环。加之因果链的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增强回路以及调节回路。而这两个回路如同孪生兄弟般构成了事物的平衡。增强回路,追求极端,调节回路,回归平衡。
4、最后一种是滞后效应:这一点提醒着我们,当处理事情时,要考虑效果的滞后性。
基于这部分的内容。笔者感觉如同德内拉·梅多斯所写的《系统之美》中的一样,都是将世间的事情看成是一个又一个的系统。是系统,就可以通过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拆分,分析,以及提出调整的意见。这种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思维,首先就是值得学习的。系统化的思考能够从根源上杜绝想到哪就做到哪的片面化思维。能够更全面、更有逻辑的掌握事物的联系。
第二,作者强调在系统中,更重要的不是变量而是连接关系。这一点上,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有着同种逻辑的关系。只有厘清变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对于系统的架构进行优化与调整。
第三,因果链条是事物发展的一条基本的关系。但比因果更为常见的应该是一种相关的关系。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两个变量的关系能够很容易的证明其存在相关的关系,而不太容易证明其存在因果的关系。因为因果关系相对于相关关系,具有一种更强的联系关系。只不过在现实情况中,我们更容易通过因果关系而非相关关系来处理事情。因果关系更容易使我们做出判断。
第四,滞后效应在经济学中的很常见,是因为从操作开始一直到效果显现出来,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对于日常的事务处理上,也会存在一定的滞后,因而,这种情况下,在考虑问题时需要加上一定的预期,即预期在滞后效应下效果的显示时间以及显示效果。因为事物瞬息万变,不同的时点,可能想要达成的目的就会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做出的结果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判断一件事情的处理上,需要考虑到滞后的影响,加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