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糟糕的外出觅食之旅
昨天中午没带饭,跟着小伙伴一起去外出觅食,经历了一次糟糕的用餐经历。
饭厅是写字楼的标配,一整层都是吃的,各式各样,单间店或者是小吃街的那种形式,说不上好吃,基本就是填饱肚子,还贵的不像话。中午去的时候通常都是爆满,找吃的、排队还有找座所有人都混在一起,能煮饺子。
昨天去餐厅的时候,先找了间面店,服务员已经忙得看不到人,和小伙伴他们在那干巴巴等了好久没见人招呼,直接就走了,但是还是有人陆续的往店里走。转战小吃城,像学生食堂那种,挨个窗口排队打饭,队伍都排出B1门口了快,不忍排那么长时间于是再逛了逛,发现哪里都人山人海,看了看饭点时间,只好硬着头皮回来排队。排了半天,到窗口了,发现没什么菜是想吃的,心里拔凉拔凉的,只好点了万金油,西红柿炒鸡蛋外加一根油得要命的烤肠,匆匆下肚,匆匆离开。最后和小伙伴也走散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回去,颇有些凄凉。
找饭吃花了1个多小时,吃饭花了5分钟。这次觅食经历太糟糕,吃饭的时间被压缩,菜色没有过多的选择,更谈不上营养健康了。机械式的填饱肚子变成了每天白领们的必须课,而且这课还必须得上,过多的选择还没有。让WQ想起了厕所墙上永远温馨的提示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觅食
写字楼白领基本在吃饭上基本上都是重度懒癌晚期患者,工作忙碌,早餐和中午基本都是混混了事,有时候还会带上减肥的借口不吃东西。中午外出觅食成为了白领生理上活着的最常用的觅食手段。通常写字楼里和周边会形成的商业圈养活了一大群在楼上“生活”的人,这些商业圈和人的关系就像谈恋爱,从相遇,喜欢到相恋,这一整个阶段算是蜜月期,过了蜜月期关系就开始变淡了,一变淡就想分手找下家,以至于每每到中午就会有人说,今天中午吃什么?啊又吃那家啊?能不能换一家啊,吃都吃腻了。
好多人吃得旁边店主都认识了,每次还没等坐下,服务员菜都上了。厉害一点的用微信早早就点好了,12点准时下楼,12点10分准时用餐,12点半准时撤退,平常其他的生活作息从来没有这么规律过。
和猪的活动范围很像,外出觅食的人们活动范围很小,走个十分钟腿得麻,走个二十分钟腿得断,超过30分钟饭程的宁愿饿死的都不去。
好多人1分钟都懒得走,这些人很单纯,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到点张嘴就能吃到饭。外卖成了这些人延续生命唯一的选择方式。得有多少人得跪着对外卖感激涕零,一个外卖除了不喂你吃,基本都满足你便宜、懒得走、到点能吃这三个点,任何时候你饿了,叫个外卖;任何地方你渴了,叫个外卖,任何状态你病了,叫个外卖。一个外卖把吃这个事情提升到了一种拿起就吃的程度,人们对此是如此乐此不疲。包括各种各样的补贴,天上掉馅饼似的,不吃都怕浪费了,吃了又觉得吃不够,男人们永远在大啤酒肚的大路上勇敢前行,女人们永远徘徊在减肥与吃之间。
WQ很奇怪,现在中国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选择,但从来没有人考虑过选择健康营养,小康都过上了,温饱也不愁了,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一点都没有追求,难道只是懒癌晚期吗?吃饭就着近的,就着好吃的,健康是挂在嘴边的,营养是附赠的(有没有都可以),胃是用来吃撑的,辣椒油炸吃得是最爽的,酒是必须要喝光的,餐桌上是不讲道理的,吃的爽吃得开心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大部分中国人活生生的生活写真集。想想你在各种聚会,各种应酬上的写照,高级大片一样的放出来,面目狰狞,狼吞虎咽,坦胸露乳,没错,那就是你。
很多人活着活着就活出你的样子,但是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和大众不入流,活出了自己的样子。WQ把他们叫做是别人家的早餐,或者叫别人家的午餐。小平爷爷那句话这么说来着,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贫穷的一起富有。道理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入流的很多文化在若干年后都会成为主流文化,追求健康的生活营养的饮食是大趋所势,尽管都市化生活越来越快,但是我们倡导的饮食文化会使得懒癌患者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而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趋近于原始,趋近于自然。
不要再点外卖了,不要再吃油的要死还没有菜叶子的黄焖鸡了,不要再吃各种油炸的鸡腿了,动动手吧,对自己的胃温柔一点,给自己做个蔬菜沙拉,水果拼盘,给自己熬个小鸡炖蘑菇,做起来其实没有这么难,只有你肯动手,手指不会折,手更不会断。从家里带上午饭,再也不要问妈妈中午吃什么了。
别人家的早午餐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
Photo by 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