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lm T.Gladwell在他撰写的畅销书《异类》中提出了一个观点: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Gladwell 作为一名精通概念包装的畅销书作家,虽然通过《异类》向公众普及了长期练习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但是也由于包装的需要,向公众传输了一些夸张的信息。第一就是是否真的需要一万小时的积累?观察发现很多人成为一名特定领域专家的练习时间远远少于一万小时。第二是如何累积一万小时,把一小时的活动重复一万次能成为一名专家吗?
Anders Ericsson 和 Robert Pool 所写的《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帮我们解答了这些疑问。和 Gladwell 不同,Ericsson 是一名研究杰出人物和专业技能习得的著名心理学家(Gladwell 在《异类》中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 Ericsson 的研究启发,不过 Ericsson 对于 Gladwell 那种精湛的畅销书包装手段颇有微词)。Ericsson 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技能练习,以及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一个特定领域的顶尖选手和普通选手之间的差别。《刻意练习》正是他的最新著作。
下面我们就简要回顾一下 Ericsson 所提出的刻意练习的基本内涵。刻意练习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下面四个特点:
- 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 专注
- 包含反馈
- 走出舒适区
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是指我们的练习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目标。例如,如果你有一个健身计划的话,明确的特定目标可以是今天做100个俯卧撑,也可以是完成2分钟倒立等等。如果你在练习钢琴的话,明确的特定目标可以是完整弹一首歌曲,不犯哪怕一个错误。
专注是指你应该全身心的投入练习中,不要分心。其中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待练习的态度要认真,如果你仅仅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来进行练习,是很难取得进步的;二是要在每次练习的时候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任务上,不要因为其他事情分心。
包含反馈是指你要在练习之后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做错了,那又是什么地方出错了以及为什么出错。这点非常好理解,如果你在练习之后都不关心自己练习的成绩或者出错的原因,那又该如何改正并提高呢?
走出舒适区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挑战自己,不能满足现状。这可以说是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了。好多领域的业余爱好者都是因为最终选择了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没有进一步的提高。
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都可以回忆一下,在你上学的时候,是不是班里有一个学生看起来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但成绩却不是很好?是不是有另一个学生给大家的感觉是非常爱玩,但是成绩却还不错,甚至可能名列前茅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掌握了刻意练习的技巧,另一个没有罢了。没有掌握刻意练习技巧的人,看起来很刻苦,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但是大多数的时候都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因此得到的提高非常有限,甚至为零。而真正掌握了刻意练习技巧的人,虽然花在练习上的时间看起来没有另一个人多,但是因为他一直在挑战自己,努力走出舒适区,因此获得的提高远远高于另一个人。
Ericsson 在他的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来告诉我们,掌握了刻意练习的技巧之后,任何人都可以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专家。比如,我们总认为有些人是天生的音乐家,因为他们能够完美的把握音高。但是日本的一音会(Ichionkai Music School)在2014年开展的一项实验却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点。他们招募了24名年龄在2~6岁之间的儿童进行音高辨认训练,训练之后的测试表明所有参加测试的儿童都能够准确辨别音高。通常我们认为在普通人群中具有完美音高的人的比例大约是万分之一,因此这项实验的结果显然不能用概率来解释了。他们的实验证明完美音高显然不能算是一种属于少数幸运者的天赋,只不过是一种通过适当的训练便可以培养的技能。而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完美音高的人是极少数,仅仅是因为我们在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缺乏训练而已。再比如,超强的记忆力也被认为是一种天赋,某些人拥有的惊人记忆力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例如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之后的十万个数字,热播节目《最强大脑》中的那些“超人选手”。但是 Ericsson 亲自进行的一项实验却表明其实超强的记忆力也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获得的。他们在卡耐基梅隆大学随意招募了一名普通本科生史蒂夫,训练内容是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给他听一连串的数字,看他能够准确记住连续多少个数字(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试一下这个任务,体验一下这个任务的难度)。经过两年的持续练习,史蒂夫最终达到的水平是可以连续记住82个数字!这个结果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到惊讶了,但是在2011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上,来自中国的王峰记住了300个数字,一举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关于王峰是如何练就如此强大的记忆力,他自己在一次采访中透露:
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如果第一天定的目标是5分钟要记住80个数字,那么,在第二天,就要在5分钟记住100个数字,没有达到就不允许自己休息,一直练习着。
这不就是 Ericsson 所说的刻意练习的精髓吗?
好了,写了这么多,谈了一万小时理论,讲了刻意练习,但其实这些都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否则你就直接去看上面提到的两本书了嘛)。这篇文章中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愿意真正开始践行刻意练习,任何时候开始一项新的事业都不晚。这篇文章不是要反驳一万小时理论,也不是关于刻意练习的指导手册,实际上我只是想从一个更加科学的角度跟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分享一个最简单的想法:不要轻易对人生说不可能,如果你有梦想,就大胆去追求,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今天的梦想就是明天的你自己。
再借用 Ericsson 书里的两个例子帮你增加一点信心。第一个还是关于完美音高。刚才我说过,拥有完美音高的人之所以在人群中极其稀少,仅仅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缺少专门练习而已。那问题来了,既然我说不要轻易对人生说不可能,那如果我今年三十岁了,但是我的梦想就是拥有完美音高,这可能吗?Paul Brady 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可以!由于一直都对音乐感兴趣,但是却一直没有拥有完美音高,Brady 在32岁的时候突然下定决心要通过练习拥有完美音高。而他采用的方法正是标准的刻意练习方法,包含了刻意练习的四个最基本特点。这次仅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Brady 真的拥有了完美音高。另外一个是关于空手道的。Per Holmlv 是一个瑞典人,他在69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武术,开始进行空手道训练,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到80岁时获得黑带。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近乎疯狂而且不切实际的梦想,想想你身边80岁的人就知道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Ericsson 最后一次和 Per 交谈是在2015年,Per 已经74岁,他当时已经达到了蓝带水平,并计划参加棕带测试,但是由于他已经和妻子移居到瑞典的一个滑雪胜地,因此再没有机会到空手道学校进行系统训练,所以虽然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进行训练,但是他觉得最终他可能不能实现黑带的梦想了。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69岁高龄的老人所拥有的那种勇气和执着以及他坚持不懈的努力。除了 Ericsson 的书里提到的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美国的摩西奶奶晚年开始画画,一举成名;任正非43岁创立华为,到今天华为已经成为了国际通信巨头,多少人心中的民族骄傲……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因为总有那么多不愿向生活低头,敢于追求梦想的人。看过 Ericsson 的书,理解了刻意练习的精髓之后,我们更应该坚定一个想法:
大胆去追求梦想吧,实现你的梦想,更多的是一个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