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著作,里面的芸芸众生好像离我们挺近,像,又似乎不像。
经常可以发现周围的某某人或者某某事,就是书里面写过的,会心一笑。仔细想来,又似乎不一样。
在新春假期,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又泛泛浏览一遍,似乎对于人生和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
有人说方鸿渐是钱钟书先生的影子,是因为方鸿渐身上的书生意气有点像;钱钟书先生没有得过博士学位,直接被聘为教授;但是钱钟书先生是众所周知的大才,无人敢质疑先生的学问。这似乎是钱钟书先生的自嘲,或者玩笑亦未可知。比如梁启超上课就经常说:“启超没有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哦!”
看过杨绛先生的后记,里面说的明白,全是虚构。是往往把几个人的形象附会在一个人物身上,比如小人得志的李梅亭,比如没有一点骨气的顾尔谦,比如大学鸡鸣狗盗的高松年校长,等等。其中感觉最不像的就是方鸿渐的妻子孙柔嘉的人物刻画,那种精明的小女人的形象即使现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哪里有杨绛先生与钱先生这一对文坛上的和谐伉俪一点样子?是杨先生的自嘲抑或是钟书先生的玩笑?不得而知。
在《围城》中方鸿渐一共经历了四个不同风格的女人,归国游船上引诱方鸿渐的风流鲍小姐,归国游船上开始追求方鸿渐而方鸿渐敬而远之的苏文纨,天真美丽阳光的大二女生唐晓芙,最后就是精明算计、步步为营、似乎示弱却满是主意的孙柔嘉。
按照杨绛先生的说法,本来有一种构想是让方鸿渐和理想的人物唐晓芙结合,最后在生活的现实面前实现吵架、最后破碎的过程。
看过之后,我以为方鸿渐家底并不殷厚,学问不高,谋生的本领不强,要想生活的幸福或者现实一点,似乎只有选择唐晓芙和孙柔嘉。因为作为风流如潘金莲之类的鲍小姐,只能象引诱无知少年一样玩弄一下方鸿渐,一定不会为了所谓的一见钟情而放弃秃顶矮胖但收入稳定的中年诊所医生李先生;即使随了方鸿渐,也必定让方鸿渐犹如娶了潘金莲的武大郎一样,不定哪天就在饭里给下了砒霜了。也算是方鸿渐意志不坚定,才中了鲍小姐的算计,以至于如埋下了定时炸弹。终于等到在回绝苏文纨的时候,让恼羞成怒的苏文纨提供给方鸿渐的理想人物唐晓芙,把方鸿渐从天国一下子仿佛炸回到地狱,从此立即开始了从伤心之地的逃亡。却从此第一眼就被似乎不起眼的孙柔嘉给锁定了,从此再没有机会从孙柔嘉的情网中逃脱。
而如果方鸿渐娶了似乎识书达礼的女博士苏文纨呢?后来的发展,苏文纨迅速嫁了仰慕自己的诗友曹先生,却从此不再谈诗;而是从诗的境界中俗得不能再俗,简直俗不可耐。包括让人携带私货贩卖,包括引诱未婚的赵辛楣。况且只是可能,因为苏文纨只是猜测方鸿渐家底可能殷厚,一旦知道方家小乡绅的详情,恋爱之后也未必肯屈尊嫁到地方乡绅家里做媳妇。
倒是唐晓芙如果不是因为苏文纨的挑唆,如果能够接纳方鸿渐的话,说不定在爱情的力量下,让心里懒散的方鸿渐在爱情的力量下激发出生命的活力,或者直接选择去重庆二人过着女生读书、方鸿渐在赵辛楣的安排下谋个差事也未可知。
在读者刊物上看到看到一篇写胡风的夫人梅志的文章,《平庸的力量》,很让人感动。
胡风作为左联的激进分子,在朋友家里见到19岁的梅志,再难忘怀。胡风当时已经开始脑袋谢顶和满脸胡茬,在梅志面前语无伦次的表白,没有了词藻的美丽,透出的却是真诚。当时没有接受爱情心理准备的梅志被胡风的真诚打动,从此开始了相伴53年的风雨坎坷历程。
梅志的漂亮在当时左联圈里是非常有名的,她很简单地就把自己嫁给了一个急躁、热情、耿直、献身文学的农家子弟。婚后的梅志,读书写作成了业余爱好,主要工作是帮助胡风抄稿子,带孩子操持家务。抗战期间,跟着胡风颠沛流离;1955年为胡风抄写“三十万言书”,与胡风一起被抓走判刑。在胡风被关押、发配的日子,争取一切机会照顾绝望的胡风,直到1979年胡风出狱。1985年胡风病重,冤案仍然没有彻底了结,为了让胡风没有遗憾,梅志答应为丈夫洗脱冤情。
为了这一承诺,梅志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60万字的《胡风传》。在监狱的时候,胡风看到梅志好好的,才能坚持下去;回到家里,孩子们看到妈妈好好的,也才能正常生活,梅志是胡风家庭的守护神。在举国抛弃的艰难环境里,在周围没有人敢于接触帮助的绝境里,没有梅志的坚强,不知道胡风的家庭会怎样。女人看起来平庸,而如梅志这般于绝境之中坚守自己的家,不是一种伟大的平庸吗?
看到方鸿渐,似乎看到很多读书人的影子。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如果能够躬逢盛世是幸运的。一旦面临乱世,书生的那点书本知识,面临兵荒马乱,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反而显得不如劳动人民谋取生存的能力强,所以到处碰壁、到处惹人嫌弃,这恐怕是大多数读书人的无奈之举。
宋朝皇室3000多人加上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满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的大家,被金朝的金戈铁马一路押解到沈阳,据说在路上因为饥饿冻馁而死就去掉了从东京汴梁出发时的一半。到了黄龙府,金人要求每人必须劳动才有饭吃,并且把他们分派给金朝贵族成为奴隶。在鞭子和饥饿、羞辱的打击下,不到一年,大多数皇室成员就被折磨死了。
假使方鸿渐处在现代,完全可以凭借留学的经历和语言的长处,在外国大公司的驻国内机构中谋个职位,薪水未必低。假使方鸿渐和唐晓芙能够成真,能否如胡风和梅志一样呢?有可能,但是那得看方鸿渐能否像胡风那样辛苦谋生、创作,得抛弃那身懒骨头;唐晓芙也必得有梅志那样的心胸,耐住寂寞,甘愿过穷苦日子,守护家庭。
围城这个用来比喻生活中的种种,简直就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据说,原先是一位法国作家最先用围城来描述婚姻。但是钱钟书先生的再发明更伟大,让这个比喻在世界变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不是吗?原来用于比喻婚姻是一定意义上的围城,进来的人想出去,外头的人想进来;对于充满无限幻想和渴望的年轻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想进入?而一旦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面对双方家庭的各种繁文缛节和现实社会关系问题,一下子从空中落入地上,有时吵起架来像仇人,吵完之后不也后悔吗?两口子自己吵架,羡慕别人家恩爱;等到偶尔发现别人家也发生了故事,才渐渐明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
实际上,生活和工作中到处是围城。比如人人都想谋个热门实权岗位,有的为名,有的为利。但是热门实权岗位在现代透明的社会中,实在是高风险岗位。一点小事在现代媒体和网络的传播下,一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周久耕不就是因为抽天价烟和腕上十多万元的高价手表,才被查办和判刑吗?当身陷牢狱之时,可能要羡慕如果自己是个平民多好?哪里还敢奢望热门实权岗位。
而许许多多的平民呢,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由衷羡慕位高权重的人办事有能力,前呼后拥的排场,而暗自叹气自己境遇何以如此不堪、差别如此之大。他们有机会进到围城里,恐怕就以为是天大的幸福,是祖坟上冒了青烟。
实际上,人自出生落地以来,就处在形形色色的围城包围之中,扮演各色各类环境赋予的角色。在家庭是父亲是丈夫,在大家庭是儿子女儿是姐妹兄弟,在外是朋友。
有的人选择一种现实的生活态度,不谈过高之理,凡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像草木虫鱼一样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享受生活之美。鱼在水里游,庄子和惠子争论鱼是否快乐,鱼儿就是在水里,在水里的鱼谁能说它不快乐呢?你就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美国一位总统有句著名的就职演说:“不要问美国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美国做了什么!”如果我们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在各色围城中的角色,你自己先考虑为你周围的人能做什么,能尽到什么责任,你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如果方鸿渐能够用这样的哲理来梳理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会完全不一样。
首先,在大学就应该考虑父亲能够拿钱供他到北京读大学的不易,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逢乱世,能够吃饱饭就是好家庭了,能够得到去北京读大学机会的孩子太少了。那就应该勤奋苦读,在学业上有所成,方不亏负家庭的希望。
其次,能够得到前岳父家庭的资助到欧洲读书,更是难得的机会,更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读个博士出来或者学业有所成就,将来作为用学业来谋生的资本。结果在欧洲浪荡了几年,等到回家在即家里要博士学位的文凭,才匆忙买了个假博士。
第三,如果考虑到责任,鲍小姐那样水性杨花的人能要吗?既然不能带回家,何如敬而远之,也就避免了自取其辱,更避免了后来的定时炸弹的大爆炸。
第四,在苏文纨和唐晓芙之间,如果用用负责任这条哲理来梳理就很简单了,可以带领唐晓芙去三闾大学,自己做副教授,让大二的唐晓芙在三闾大学完成学业。而富贵又有文才的苏文纨他方鸿渐是负不起责任的,干脆早说清楚不就行了?当然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孙柔嘉。这样处理,也就没有了方鸿渐的围城里的痛苦,出了一个围城又进入另一个围城的更深的痛苦。凡事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围城里也可以自得其乐,何入而不可自得也。
实际上,生活就是这样。你选择了这个,就失掉了那个。你失掉了这样东西,必然会得到其他的东西。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在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就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怕就怕在你处在被关上第一扇窗的失意时刻,心灰意冷,从此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再没有了激情和勇气。那么也就自然不能进入上帝为你开启的另一扇窗。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与草木虫鱼的生活来比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样的短暂。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围城,在生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入和出来,都是我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片断。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又自得其乐这是一种闲适的生活的意境,非有宽阔的胸怀不能悟透这种生活的真谛。看透这些,悟透这些,不是如佛家的看破红尘,不是如道家的远离尘世,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有趣的态度笑待人生、享受人生。正如佛祖的拈花微笑,什么意境?笑世人看不透。看透了,就自然在围城里一样自得其乐,还会烦心什么围城吗?看不透,往往越想越痛苦,天地不公,人们不公,这不好,那不好,则处处是围城,围城越来越大,愁城越来越紧。人生如何解脱?何处享受乐趣?
“大人也,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苏东坡是这样,钱钟书是这样,林语堂是这样。方鸿渐不是这样,所以困在围城里不能出来。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