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后的国共内战,我们都知道以蒋介石灰溜溜逃往台湾告终,在外有美国经济军事援助,内占各大中城市的巨大优势下,还能在短短3年内丢失整个中国大陆蒋介石是怎么做到的?最主要的肯定是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军事人才的差距。
内战期间,指挥国军战斗的将领似乎被解放军吊打,难道国军的将领都是些草包?其实国军并不是没有优秀的将领,有些将领的指挥作战能力甚至连毛主席都赞不绝口。就比如今天我们要说到的以下三位优秀将领,虽然说历史的大势已经注定,但如果他们得到重用,我想蒋介石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
1.国军战神——薛岳
第一位就是国军中可以称为战神的薛岳,虽然他很多仗都打得十分漂亮,但有个致命问题就是蒋介石不信任重用他。为什么呢?
首先的一点就是论资历的话,他比蒋介石都还高,在蒋介石之前薛岳就早早地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918年,他就已经在孙中山手下做到了总司令部上尉参谋并率军入闽,进入福建没多久就拿下了20多个县,其后战功不断。
同时期的蒋介石在做什么呢?当时蒋介石被粤军将领排挤,于是他就干脆一直待在上海和陈果夫、戴季陶等人做起了投机生意。
后来由于孙中山先生地赏识,又加上蒋介石自己地黄埔校长身份,很快就拉拢了一批人,特别是那些黄埔出来的军官们,所以蒋介石得势后对于在1928年投靠他的薛岳并不待见,资历是一方面,还有就是薛岳是广东人且不是黄埔出身,另外薛岳思想上追逐的是孙中山,对蒋介石不是很认同,甚至还参加过反蒋活动,因此蒋介石也就一直无法信任他。
但薛岳的统军才能确实是十分高,这就导致蒋介石想用他又不能重用他,至于薛岳的统军能力有多高?毛主席曾对解放海南时的前线将领说: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早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薛岳就奉蒋介石之命围堵红军,红军进入湖南时担任前敌总指挥的就是薛岳。
在湘桂边界上,薛岳所率领的部队步步紧逼,和红军战斗了七天七夜。之后,红军渡过了赤水河,准备从川南北渡长江,蒋介石于是急忙调集了三十六个团的兵力进行包围,企图将红军围歼在长江以南的地区.
红军这次遇到的大麻烦,很大程度上都跟薛岳有关。
还好,毛主席用兵如神,突然挥师向东,四渡赤水,过了乌江直指贵阳。
蒋介石倍感威胁,于是亲自布置了贵阳的防卫,薛岳则是后面负责组织部队进行大渡河会战。
正在薛岳忙于调兵遣将的时候, 红军兵分两路,抢渡大渡河,薛岳追了两万多里地,转战在西南多个省,让红军非常头疼。
西南战事结束后,对于薛岳来说,目的虽然没有达到,可是他在国民党军中的威望也瞬间崛起,这就导致了蒋介石不得不对他另眼相待,最终提拔他为陆军中将。
而在抗日战争期间,第一次长沙会战就是在薛岳的指挥下进行的,那一次,日军惨败,伤亡四万多人,薛岳也收到了蒋介石的嘉勉电。
之后的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薛岳也立下了奇功,而第三次长沙会战,他解决了五万多日军,也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一枚。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薛岳的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在日本投降的时候,薛岳还获得了一枚由杜鲁门颁发的自由勋章。
不过,在解放战争中,薛岳并没有真正得到重用
薛岳的真实水平,在当年追红军的历程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都充分体现了出来,正是因为蒋介石对薛岳的不完全信任,也导致了薛岳的消极态度。
最终,薛岳也成为了“空壳”,毕竟,蒋介石更加倾向于手下的嫡系将领。
还有一种分析认为:抗日战争时期黄埔系将领能力还非常有限,不能支撑起抗日大局,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黄埔系的将领也在前期的战争中渐渐成长起来,所以此消彼长,薛岳的地位就跟着下降了。
按照蒋介石的猜忌心理,薛岳得不到重用是一种必然的情况。
可解放战争初期,若是蒋介石真的对薛岳委以重任,那么战线拉长、时间消耗更久也是一种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2.“小诸葛”白崇禧
第二位在解放战争时期没被蒋介石重用的就是白崇禧,和薛岳类似,白崇禧没被重用也是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且拥有过人的才能。一个本身手里就掌握着桂系军队的将领加上又不是自己的嫡系,蒋介石能重用才怪。
白崇禧真正开始大展身手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当时白崇禧、李宗仁等人联名致电国民政府,拥护蒋介石对日作战。1937年8月2日,蒋介石亲自给白崇禧打去了电话,邀请他们来到南京共商大计。
1938年,白崇禧就开始担任军训部长,并且随着蒋介石去徐州视察,还留在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会战,经常到各地的军、师去鼓舞士气。
面对日益紧迫的形势,白崇禧也非常有眼光,他根据时局在武汉军事会议中刚提出了“坚壁清野”、“焦土抗战”、“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等建议,这些建议都被蒋介石最终采纳,也成为了抗日最高战略指导方针,对抗战全局都影响很大。
在抗战之中,白崇禧也同样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还代理过陆军总司令的职务,1946年5月16日,白崇禧来到了北平,然后第二天去了沈阳督战。
也就是在这里,他和杜聿明商讨了关于东北作战的问题并且直接负责指挥,还击败过林彪。
很快,白崇禧就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不过,他还是没有被蒋介石彻底信任重用。
在确山战役中,面对陈赓和粟裕的两面夹击,白崇禧轻松化解并力保整个20师不失,于是蒋介石在被动不利的情形下,不得不重新起用白崇禧,让其动员中原五省的兵力,对刘邓大军两面夹击,这也是白崇禧第一次获得了完整的军事指挥权。
但是他和蒋介石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越来越大。
1948年10月,白崇禧重新提出“守江必先守淮”的方针,蒋介石同意之后,白崇禧又觉得此时调兵遣将已经来不及了,蒋介石恐怕让他背锅,于是他又拒绝了。
他早已看透了蒋介石,还逼迫过蒋介石下野,企图维持国民党在江南地区的统治。
再之后的日子,白崇禧也就开始了步步后退,最终来到了台湾。
可在这里,蒋介石开始“算账”,让白崇禧失去了职权,从此随意受到蒋介石的摆布,还严格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最终,白崇禧死得很凄惨:尸身发绿,并且死因不明。
林彪曾经说过:“白崇禧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而这句话也并非过奖。”
毛主席也曾经将白崇禧评价为“最为狡猾的军阀”。
但由于蒋介石的猜忌,白崇禧从头到尾都很少真正被重用,就连那为数不多的几次统兵也更像是“临危受命”去救火的。
假如蒋介石重用了白崇禧这位“狡猾的军阀”,让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战场当中,淮海战场上,国军也许不会这么快崩溃。
3.“猛虎”孙立人
孙立人在国民党将领中崭露头角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才逐渐显露于世,不过真正让他才能充分展示的还是在赴缅甸作战的那段时期。
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的第一场胜仗,当时的孙立人手上还不足一千兵力,可是他却成功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了7倍于己的友军,这件事直接轰动了全球。
在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孙立人率领新38师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如猛虎下山般轻松占领了新平洋和于邦。在滇缅公路被打通以后,孙立人占领了腊戍,顺利结束了第二次缅甸战役。
在解放战争初期,孙立人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不过由于他作战不利,因此被调往沈阳,后来更是直接收回了他苦心经营的新一军,交给了黄埔系的人,此时的孙立人,已经非常失望了。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美国对孙立人的态度让蒋介石心里非常不舒服,但是不敢得罪美国,给孙立人挂上了一个总司令的职务。
后来,蒋介石和孙立人的嫌隙越来越大,最终蒋介石干脆罢免了孙立人的职务,将他软禁,这件事牵扯了三百多个人。
经过调查,蒋介石确实是冤枉孙立人了,可孙立人还是被软禁了33年,在重获自由之后不久就病逝了。
而孙立人真正被平反,一直到2014年才出了最终的结果,这么漫长的时间,也足以证明,当时的蒋介石对孙立人是真的非常担心,那种猜忌,甚至高于了前两人。
蒋介石对他的提防也是很早开始就有的,在点将方面,若是一个人“功高震主”,那么蒋介石就会很快出手,哪怕是处于劣势。
其实,早在孙立人远征军时期,就因为和杜聿明在战术战略方面产生了矛盾,蒋介石出于保护杜聿明的想法,以“内部团结”为由,干脆直接将孙立人弄走了,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孙立人面对解放军时的作战积极性。
根据李传玺在《人民政协报》的撰文中指出,在1947年7月,延安还有过一场极为特殊的宴会:庆祝一位对手“升迁”。
那个人就是孙立人,孙立人率领新一军最初出现的时候,确实让东北野战军吃尽了苦头。
毛主席当时一句话,就足以证明孙立人的军事才能:“我们唯一的对手被杜聿明赶走了,解放全东北指日可待了。”
由此可见,国民党当时并非真的无人可用,但正如以上三位一样,真正有能力的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重用,一个如此昏庸的领袖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怎么可能不败。
一个失败的领导者,一个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的政权,国民党的失败,早在一开始便注定了。
假如孙立人、白崇禧和薛岳三人等能得到重用,国民党会惨败至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