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民国片或者民国书都有一些排斥。也许是那段悲惨的历史被过于滥用。要么是无穷无尽的枪战片,要不就是神里神经的谍战片,或者是过于蝴蝶鸳鸯的莺莺燕燕。
能将家国情怀最后都落到深沉的爱字之上,且文字之间无处不流淌着细腻和含蓄,作者葛亮的文字功底和情绪掌控功力相当了得。绝不是那些滥用民国剧情可以比拟。
文中主人公卢文笙和冯仁桢一样,都是那种话虽不多,却至情至性。将感情深深掩藏,偶尔地爆发就给人一种力量。
特殊的历史背景,民国时期,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甚至是犹太人,更多的自是中国人。形形色色的人,各个民族的处事方式,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都无限放大。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样被放大。这种特点在很多民国大剧中也被提及,却没有北鸢此书写得那么深刻。那种深刻的东西叫做情义。
大姨对于文笙一家的亲情,言大家对于仁钰的母女之情,文笙父亲对于龙老板一家的帮助之情,龙老板一家对于承诺的郑重遵守之情,文笙以及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侵略面前毅然踏上战场的民族之情,郁掌柜在冷雨夜坚持站在营地以死相逼求文笙回家的主仆之情,文笙对于母亲的孝义之情,当然还有文笙和仁桢之间的爱情......
一切的情义都是中华五千年来的民族最宝贵的传统力量,在平时可能会比较普通不会太让人在意。只是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一切显得格外珍贵和聚人心。
那是爱,家国之魂。哪怕世事动荡,像是漂浮于天的风筝无依无靠,那份爱却像风筝之下的线,总是能让风筝找到回家的路。
能用两位主人公的经历穿插描写,聚拢许多的形形色色人物和故事,还能将深沉的爱藏于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中,最后还能将一切千头万绪汇聚在一只飘摇于天的风筝之上,作者的写作功底又岂是只用了得两字可以概括。
读完这本近期读的书中算是最厚的一本,却是回味久久。故事在文笙和仁桢在上海的时候戛然而止,但联系到序章,至少可以知晓两位终是平安一生,每年一个虎头风筝的约定也一直在延续。
说是文笙和仁桢两位主人公,故事也确实是围绕两位开展。但是通篇经常出现的风筝却是串联起整篇小说的另一条主线。
北鸢,飞翔在北国之上的风筝。竟也能比喻成串联家国情怀的民族之魂。
岁月无情,时间不停。在当今和平年代,速食的各种外来文化不断地侵蚀传统,各种洋节洋文化充斥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很多专家学者很担心传统文化会消失。
其实民国时期,新思想对于旧传统的冲击也非常大,不比这个年代差。
但是那些溶于血液一代一代相传的东西始终会传下去,在类似战争等大事件大背景下会无限放大,始终不会变。
爱在民国,爱也在今日,更会在未来的某一刻更加放大。这种爱韧性十足,难以磨灭,必将代代传承,越来越浓。
就像是北鸢之下那根线,虽细却绝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