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客吃饭 胡99 2017-10-10
作为当今时代,家里来几个亲戚、朋友或同学,就算是来上一大桌人,留客在家吃顿饭,那是件很容易之事,举手之劳随便可弄上八个十个菜。只要客人愿意赏脸在家吃饭,那是件很欣慰的事,一来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聊,或玩玩牌,可增加好多欢乐的气氛,解独居之寂寞;二来相聚多了,可加深友情,日后回忆起来甜滋滋的;三来,现在人都肚子富足了,吃饭的人少,总提不起胃口,人多心情好多热闹好吃饭。
但转去几十年就不一样了,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是既喜又忧,忧在留不留客吃饭,拿什么东西来招待?经常使主人窘迫得好。
我家的叔伯、舅姨均在附近,走动方便,他们经常为些大事小事来家坐坐。当客人起身要走了,父母出于客套,"吃了饭再走吧"。小时候的我,哪知家中柴、米、油、盐、菜?我就死拉硬扯客人不放,甚至还抱住客人的腿不放。父母只能暗暗恨我这不懂事的孩子,只得强装笑脸又说"留下吃了再走吧,你看孩子们都舍不得您走哩"!
待客人复又坐下后,母亲悄悄地提着篮子出去了,找东家借米,南家借酒,西家借蛋。炒两个素菜,打两个和包蛋放一瓢水,算是待客了。
正式吃饭时,很有讲究的,各人的饭,包括客人的,都是由母亲亲自动手盛装送到手里,因为这是计划性很严密的事,一不能让客人看见锅里的状况,二不能让我们小孩乱动,以打乱计划,弄得主、客尬尴,主、客的第二碗也是母亲来盛的,且动作轻轻的,不能碰着饭锅有响声,否则多不好意思的。
两个和包蛋呢?主人一遍遍的喊客人吃蛋,但因主人动口不动手,客人也不好动手,到快近尾声时,主人才挟一个送到客人碗里。剩下的一个,是我们几个小鬼的希望了,四娣妹一个凿一小块,倒点蛋汤,总算这客没有白留。
待客走后,我们几个是免不了母亲的一顿训斥的,因为实在是难为她了。我们是不长记性的,下次来客了,依然如故。
在南圹读初中时,有天母亲交代我放学后去趟泉口的姑妈家传个什么口信。传完信后,姑妈留我吃饭(五点了我还未吃中饭),她端来一碗青菜和一碗米饭,我三口两口吃完了,姑妈问我还要不?十几岁的我不懂事,点了点头,姑妈拿着空碗进了厨房,久久没有出来。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抓起书包,夺门而出,从此在平常,我再不敢在姑妈家吃饭。我的姑妈,没有第二碗饭添给我,却不好启齿,这记忆中窘迫的一碗饭,使我对"贫穷"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想起那个时候的锅巴就更有意思了。父母常告诉我们:凡家里有客人,或在外作客,就是没吃饱,也绝不可去铲锅巴,因为铲得饭锅铿锵的响,主人客人都会不好意思的。
现在的饭真不算个什么东西,可那时的一顿饭可让你终生愧疚。记得高中毕业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人了,是懂点感情的了,故毕业前夕,去一些要好的同学家走走,吃一餐便饭,以表离别之情。记得毕业那天的先晚,我同母亲商量:"想明天请路过村里的十多个同学吃个晚饭"。母亲半天没有回音,从母亲的沉默中我知道了母亲的难处,再未多言,走到一边偷偷的落泪去了。第二天下午,我在村里的路上恋恋不舍的送别了同学,没跟他们去某同学家吃晚餐了!
当时分别的人,离别的路我感觉如今日,历历在目,就为一顿饭,让人遗憾两个世纪,心痛几十年。不是那时的人没热忱,无可奈何,只有痛心失面子。
深刻的解释只有一个:几代农民的极度贫困,将一饭之惠,看成了必须回报的恩德,一碗饭可让人伤心一辈子,感恩一辈子,那时的饭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蕴含情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