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几乎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第一页的,再然后一口气读完整本书,用时两个小时,有囫囵吞枣的嫌疑。读完这本直面死亡的书,我当时并未做过多深思,而是随手把它放在沙发上,然后起身穿羽绒服,拿包,锁门,去菜市场购置食材,为晚餐做准备。
为晚餐做准备,也就是为活着这个事实忠实服务,既然活着,那我就不能让我的躯体忍受饥饿。
这是好好活着的一种态度,也是我很久之前就已具备的一种生活理念。
第二天我参加了一场很隆重的婚礼,人们欢声笑语,新人一脸幸福;
第三天我连续工作8小时,喝了3大杯咖啡,微信运动上显示我走了11063步,word左下角显示我写了4108个字,晚上二刷《七月与安生》,依然被她们之间的爱深深打动;
第四天,老妈打电话给我,要我排出时间参加三天后的葬礼,因为一直很疼爱我的邻家爷爷猝死了。
我很冷静地问我妈,啥叫猝死?怎么就猝死了?
我妈说,他去街口买馒头,去的时候还好好的,提着馒头快走到家门口时就一头栽了下去,人当场就不行了。
我依然很冷静地发表对这场死亡的看法,我说,平静而无苦痛,也算是善始善终。
我妈说,我想起你姥爷去世时对我说的话,他说,一定要好好活着,把它当回事儿。
我妈一句话让我想起了前几日读过的那本关于死亡的书,也一下子把我拉回到曾经的一段岁月。
也是关于死亡的。
……
我出生那年,我妈失去了她的母亲,我12岁那年,我妈失去了她的父亲。
我去参加她父亲的葬礼,她轻轻把我搂在怀里,不嚎不叫,冷静地仿佛局外人,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对我说,去,去跟姥爷磕个头,告诉他我们会好好活,让他别惦记。
我一向听她的话,立即就跪在姥爷的遗像前,乖巧地说,姥爷,我们会好好活着的,您放心吧。
话音刚落,她就冲到我身后,又把我搂在了怀里,这次是狠狠地搂,那种隐忍而强悍的力道让我的骨骼发了疼。
姥爷一死,她就彻彻底底成了孤儿。
后来的日子,我多次尝试把这段伤痛的记忆从脑海中擦除,实际上我也确实做到了,因为我至今记不清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的她是如何日复一日,勤力而麻木地生活的。我在那一段时间失了孝义,不曾真真切切感受过她的感受。
我猜想妈妈那段日子的基底色一定是黑色,她也一定用了很大的力气来抵抗这股黑暗的侵袭。与人聊天时,她的神色似乎总是欢愉的;选择每日所穿衣物时,她也总刻意挑颜色鲜艳一点的来穿;即使是看已经看过很多遍的电视小品,她也会捂着嘴巴夸张地笑。我的妈妈,在她的父亲辞世后,好像变成了一个明亮闪耀,特别爱笑的人。
现在回想起来,她哪里是在笑,分明是在哭啊。眼泪在心里流淌,苦痛被勉力隐藏,她不预备让丈夫和孩子发现。这个倔强而又让人心疼的女人呐!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那时爸爸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你妈总不哭,我很担心。
是呀,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我妈一直没有哭。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结了婚,爸爸也退了休,表面上我们的日子和别人家没有什么不同,好像真的岁月静好了。
2014年,我妈60岁,有一天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当时我正在外地,接到爸爸的电话立即就飞了回来,万幸的是,因为送医及时,她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后遗症。
但说实话,这次意外事件的整个过程我心里都是极为害怕的。我不敢说出潜藏在心底的某些念头,但我必须承认我的确有想过可能出现的任何一种结果。
毕竟,我的姥爷去世时也只有六十多岁……
病愈出院,我妈执意要到姥爷的坟上去看一看,我和我爸拗不过,只好陪着去。
现在回想那天的情形仍很感怀,我妈对着墓碑说了几句话,然后便突然嚎啕大哭,哭声悲恸凄厉,我眼眶酸涩,不知该如何安慰。
姥爷去世时,我妈44岁,2014年,我妈60岁。
这场恸哭,她忍了整整16年。
这场宣泄,我和我爸也等了整整16年。
我爸说,哭出来就好,哭出来了,人就能真正快乐地活下去了。
写到这里,忽然写不下去了……
……
接上文。
今天我去参加了邻家爷爷的葬礼,看见他的老伴一直在默默地流泪,这就好。
那种失去至亲的疼,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消融,可既然生命还存在于我们的躯体之中,我们就得好好活。
什么叫好好活着呢?
我想也许就是,我们要把平常习以为常的一些事物、行为、情感郑重拎出来,用最敏感最细腻的心,仔细观摩,认真感受,不辜负生命赋予的每一次馈赠,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