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本身,不是核心价值】
绝大部分人至今都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虽然大部分的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但毕竟,相对于“钱”这个概念,我们的语言文字里还起码有个对应的“利息”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对应“知识”的那个本来应该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呢?——答案是:根!本!没!有!
知识和金钱一样,都能产生利息,同样也可以产生负利息。那些占据了你脑容量,但模糊不清定义不准的概念和知识,每天产生的就是负利息。理清概念,纠正误区,才有机会真正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利息。
大部分知识(比如你会计算,甚至你会精确计算概率)都不是可以用来直接赚到钱的,但确实有一些知识是直接有商业价值的——并且,越先知道越受益(前提是,用行动去支撑知识的结论),这就是“知识的时间价值”(就好像“利息”是钱的时间价值一样)。
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切都是确定的,所以对那些没有能力展望未来的人来说,幻觉“自然”产生:如果我那么做,我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事实很残酷:实际上,即便他们曾经有机会那么做了,后面的结果很可能依然不会出现。
Eva补:由此来看,越先知道一些有商业价值的知识,确实是越容易受益。但从根本上来看,如果你只是先知道了这些知识,但并没有用这些知识来付之于行动,即你没有从打从内心里笃定和认可这些知识,你的受益也就无从谈起。
“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价值,我们要追求的应该是“长期增长”,是“长期年化复合增长率”。
作为投资者,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这个领域里,一切“自以为是的自高自大”都只不过是“还没走到那个地步”而已,绝大多数到时候就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差多弱了——当然,这世界的真正残酷在于,它实际上根本不给那些人“到时候”的机会,也因为那样的人就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
【关于“风投”与“股票”】
风险投资,是投资创业公司的“早期”阶段的(上市之前的阶段);与之相对的,股票市场常常被称为“二级市场”。要注意,“一级市场”的投资收益未必普遍高于“二级市场”。
普遍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从业者,是“相对更为精英”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本身就是“占据先机”。根据统计显示,在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中,大约3%的风险投资机构(Venture Capitals)“夺取”了整个行业95%的回报,而且,处于头部的3%公司长期组成变化不大,就那么几家。然后,把表现最好的前29个基金去掉,剩下500多个基金累计投资1600亿美元,最后只拿回850亿美元······也就是说,接近95%的风投机构十年的长期业绩其实是“亏掉一半多的钱”!
假设,在2012年把1600亿美元换成Facebook股票,并一直持有不交易,三年后即2015年,涨幅大约应该是301.33%了。
那么,等Facebook已经上市了之后再投资它,晚吗?一点也不晚啊!
(PS:不得不感叹李笑来老师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说服能力!!)
【“后发优势”也许更厉害】
很多时候,人们懂了一个道理之后,就妄想把它应用到任何地方,手里有个锤子看着啥都觉得那是个钉子······
有多少人听说并理解了“先发优势”这个概念后,就认为什么事儿都得必须有“先发优势”才行,全然忘了其实“先发优势”只不过是“优势”的一种,有时,“后发优势”可能更厉害。
先发有可能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可能恰恰因为太早了才乃至于没熬到明天。
早不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不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否长期对。
【其他观点】
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错过的机会可以把握,哪些机会即便重来一次也未必属于自己,这样才可以脚踏实地地面对今后的机遇。
早知道未必是个好事,因为即便你知道了那个所谓机会,其实也没有能力把握住。
说是在买股票,其实你是在投资一家公司。如果这家公司有足够潜力,那不论他的股票多贵,其实依然有上涨空间。反之,如果一个公司没有投资价值,那它的股票多便宜也不应该被你买入。
一旦涉及到具体行动和真实交易,每个人的底气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质量就会马上显现出来。
“活在未来”的升级版,应该是:知道在未来的哪个时间点采取行动。有些活在未来的高手,不光能够想到未来的发展,更能等到合适的时机,才真正采取行动。大部分人只看到了机会,但没有想过时机是否成熟。比起把握机会的勇气,更难的是等待时机成熟的能力。
每天做决定,做事情,问问自己:什么更重要?“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早点开始做”重要得多。
早出发的人未必能够获得“先发优势”,但如果你永远不出发,那所有优势都将是别人的。
PS: 以上文字源自李笑来老师的7篇专栏文章,不得不感叹李老师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说服能力。整体的文章架构在逻辑上有些许缺陷,我后期会尝试用思维导图再整理一遍。部分文章内容如结合李笑来老师原文中的具体事例,相信体会会更深。如对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文章有兴趣,可私信我。未来成长路上,你我并不孤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