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脑子里还充满各种声音,想要写一写关于情感反馈的机制,又想要写一写学习时自动化反应。一个电话打完,脑子里只有残痕淡影了。现在有一点好,有疑惑不再慌慌张张地问易谷老师了,脑子也不再自动开展分析,会感觉到脑子里有东西在吸引自己的注意,混沌的,若有若无,会有各种线索、解释跳出来,也是淡淡的,如隔着毛玻璃。不理它们,继续日常的事务性生活,可能某一天的某一刻,可能是在散步,可能是在开车,可能在写字,可能在吹风,可能在聊天——忽然脑子里有一处就亮了,混沌开始深沉,慢慢澄明,可以暂时看清一些东西。可能一会儿,做点什么,遇到点什么,又混沌了——像什么呢?像一瓶不断被撞击的米酒,摇晃着泛起米渣,沉淀下去,露出上层的清澈。只要不变成酸,等到它慢慢发酵成高纯度白酒就好了。静待花开,等待的是自己心花绽放。
以上是造形吗?
回到闺女的学习上。昨天晚上我又自学了三分之一节的数学——对数函数的概念。一开始有一个指数函数到对数函数的转换,推导半天推不出来,问了易谷老师,原来底数的选择也是非唯一的。对概念有所理解后,开始做例题,做完之后,对照书上解答,比较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修正和补充,再记下当时自己的想法。最后做练习,求定义域的题目,理解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和定义域后,做起来就顺畅了。回想起读高中的时候,对于函数的概念是不理解的,x和y 代表两个未知数,可以用任意字母表示,完全是懵的,所以式子稍微变换,我就看不懂了。这里的关键,是孩子能否进入数学时空,能否抽象出数学对象和沙盘,也就是能否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理解之后,解题的过程,是将符号转化为语言镜像,进入身体时空,启动沙盘(解题的一般步骤)再识别出数学对象(数学概念),用数学沙盘(数学定理、公式)解题。任何一步出问题了,都会解题失败。闺女在启动沙盘这步严重困难,很不习惯按步骤解题,而是凭着直觉去进行符号化的逻辑推理,所以做题时无法进行数学对象的识别,凭着运气做题目。大部分认真刷题的孩子,停留在沙盘层面,用大量练习,来熟悉沙盘(解题套路),没有数学对象的识别和数学沙盘的演练,学起也很辛苦。
一次学会是幻觉,闺女有过数学学习,但因为缺少持续的规范化练习,没有形成良好的数感。刚开学,时间宽松,状态积极时,时候,一天做两三题,慢慢琢磨着进入数学时空。开学后,补课考试频繁,全班漫延着焦虑的场,孩子不知不觉被极化了,心绪不宁,数感不良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成为掉坑连续时。
以前读了易谷老师的讲义,培训时被吴老师带着演练一两次,就开始去理解数学学习,现在知道,没有亲身的体验,并且是足够量的体验,精妙简洁的讲义对我是海市蜃楼,想凭着一知半角去教孩子,误人子弟。继续学习数学,继续研究数学学习里的路径细节。
以上是沙盘吧?昨天和前天记录的,都是身体时空层面的觉和图景。哈哈,没有身体时空的相应,哪里来的沙盘和造形呢。孩子如果有足够丰富的体验,人生中的某一天,会被点亮的。反过来,孩子从小只有书本和训练,人生中的某一天,生命会突然熄灭,没有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