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
1.感恩
(1)师傅:庆幸与师傅处于同一时代!
(2)法师的高亮开示:法师的开示环环相扣、切中要害,并能根据所处因缘以及学员的水平进行灵活调整,赞叹!另外,五一期间有3个活动,只有AI禅修营全程在三慧堂进行!且用斋都是一堂!相信法师花了很多精力在协调场地、处理各种资源等等,感恩!
(3)义工发心承担:想想自己每次去寺里都是享用最精华的部分,但是承担太少,发心太少,对照各位义工的付出,真是惭愧啊!记得禅修营之前统计本组的学员参加情况,有一位学员临时取消,中午给雪梅师兄打电话沟通此事,电话中许久才传来了疲惫的声音,很难想象义工们为此次禅修营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自己以后怎么办?多发心当义工吧!
(4)学佛小组:每周参加学佛小组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恩师兄们的拉拔、包容,有幸与大家一起熏习佛法,共同增上!
(5)威姐:感恩威姐让我接触到了佛法,开启了对治烦恼、求解脱的漫漫征途,深刻的改变了我的人生。
2.因缘
(1)之前没有参加过禅修营,去年年底得知寺里举办“第四届IT禅修营”,可惜工作忙没有去成,遗憾啊。今年得知五一期间有AI禅修营,那必须得把握住啊!
(2)借着这次禅修营的因缘,组内有四位学员参加了皈依,随喜几位师兄并赞叹禅修营的因缘和合!
3.关于本次禅修总结
(1)经过三天高密度的开示,很难消化并结构化整理,所以就当流水账先记录下来,以后边修边悟边整理吧。
(2)很多开示没有记录下来,所以加入了诸如师傅开示、南环瑾开示、赵朴初开示、圣严法师开示,甚至百度百科的解释等,当然还有师兄之前撰写的“山上有禅”,非常真切、详实。
(3)总结的目的在于记录下此次禅修的所学所感,自用为主,如只言片语您有所受用,那再好不过。
二.4月28日晚:开营式(贤度法师)
1.贤度法师:工作半年时接触佛法,工作1年时出家...哦...为什么善根差这么多啊!!
2.AI禅修营的目的
(1)目的:回到内心,回到当下,更加专注。问题是内心产生的,所以要回到内心找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专注,才能了解别人,才有包容,理解。
(2)例子:佛陀教育孩子们吃橘子
“当你吃橘子时,你并不知道你在吃橘子。你没有去体验着橘子的香和甜。当你剥橘子的皮,你并不知道你是在剥它的皮;你把一片撕下来放入口中,但你却不知道自己把一片橘子正在放入口中;当你嗅到橘子的芳香和尝到橘子的美味时,你也不知道你在嗅着它的香或尝着它的味。这样的吃橘子,你是不会欣赏到它可贵和美好的性质的。当你没有察觉到自己在吃橘子,那橘子便不是真的了。如果橘子不是真,那吃橘子的人就都不是真实的了。孩子们,这便是不专注的吃橘子。留心吃橘子的意思,就是要吃它时真正的与橘子接触和沟通,你的心没有思念着昨天或明天,只是全神贯注的投入这一刻。这时那橘子才真正存在。生活得念念留心专注,就是要活在当下,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3.贤度法师问学员为什么来禅修:求解脱、想静心、接触不同的人、想知道人工智能如何与佛法结合...
4.缘念的意义:“念”就是铭记不忘,时时刻刻为了这个目标,为了这个发心,我们要去缘它。我们不去缘它,我们就忘记了,不能持续。(摘自师傅开示)
第一句:诸佛(佛)正法(法)众中尊(僧):顶礼佛家三宝
第二句:直至菩提我皈依:发愿,我们要寻求彻底的觉悟
第三句:我以所行施等善:我们修行的道路从布施开始
第四句:为利众生愿成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众生能够成佛
5.佛陀存在的意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饶益有情)
6.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以下解释摘选自南怀瑾开示《道理懂了但做不到,只好练习打坐喽!》)
(1)诸行:心理上的思想,外在的行为,物质世界的一切环境,一切关系,家庭儿女人生,都谓之“行”
(2)无常:一切“行”无常,不能永恒。不永恒的都是生灭状态,一起一落,一生一灭。先体会内心的生灭,你的思想、念头一个一个连续不断地来,也连续不断地灭。心念不断地生生灭灭,你做不了它的主。它也做不了你的主。它生起之后,又跑了,它也没奈你何。
(3)寂灭:就是涅槃,就是小登科喽!证到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一段空。《金刚经》不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把这三个阶段的心一切断,寂灭现前。到这个时候差不多了,寂灭为乐。世界上的快乐、享受、幸福都是相对的,都是生灭法,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寂灭境界才是乐。连“乐”都没有,有个“乐”又是苦。
7.正知正念: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知正念,也就是要从专注开始。行住坐卧皆是禅(以下解释摘自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1)正知/正见: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
(2)正念:经常忆念著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
8.修行:分为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座上修由师父带领,座下修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也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意思。二者兼备,才是可持续的修行之路。
9.观功念恩法门(摘选自师傅2012年1月26日华严法会上的开示《观功念恩是修行的入手处》)
(1)观功念恩是学习实践道次第的入手处,贯穿了道次第学修的整个过程
(2)观:是一种很审慎的状态,并不是一般的看。要用智慧去观照。所谓的观修,即是通过闻思所获正见来观照自心相续。观照之后发现自心为烦恼所染污,即用相应的法类来对治,净化烦恼。用正见或智慧来观照自心,就是正知见,这是正见与我们生命结合的一种状态。一个人有没有正知见,不但是指他有没有正确的见解,还指他能否用这些正确的见解来观照自心,观照之后能正确了解自心,才是具足了正知见。如果了解很多的佛法道理,却没办法用它来观照自心,认识自心的话,那就不能算是有正知见。人有正知见,就能保持正念,能保持正念,方算是一个修行人。不然的话,那就与修行无关。
(3)功:功德,一种内在的品德或德行,这种品质相对来说很稳定,并能够给周围人带来正面的影响,让周遭的人事物超良好的方向发展。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念:“念”更注重当下的心里状态。念佛就是心心念念和佛相应。有一念没相应,那就是失念,当下一念就是迷,就是轮回的因。所以也有“一念一轮回”的说法。
(5)恩:《说文解字》中解释“恩”为“惠也”,而“惠”又解释为“仁也”,这样传递下来,“恩”就具有了“仁”的意思。实际上,对方对我们有恩德,正是对方“仁”的体现。当我们念恩的时候,往往会考虑一些实际的效果,这些利益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的利益,是为接受财施;另外一个方面是精神的利益,是为接受法施。人的成长也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成长,一个是心灵的成长。对于身体的成长来说,父母、社会、国土都有恩;对于心灵的成长来说,三宝、善知识、同行、众生都有恩。如果用我们的肉眼观察,看似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实际上这个“我”不过是诸多色法、心法的一种组合。离开了这些组合,我们这个人就不称为人了。而这些色法和心法,无一例外的都在与周遭的环境进行着交换,因此每时每刻的我,都是在进行着更新。生命现象存在与成长本身,无不是周遭环境恩德的一种自然呈现。
(6)能观到功德,既体现了观者的智慧,同时又在增长观者的智慧;能恒念恩德,体现了念者的慈悲,同时又在增长念者的慈悲。对于初学者来说,观功念恩还有它极端重要的意义。我们学习佛法是要净化内心的烦恼,启发自性的智慧。烦恼粗的来看就是一个——无明;稍细一点就是三个——贪、嗔、痴;再细一点就是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贪和嗔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要看贪什么、嗔什么。贪功德,那就成了善法欲;嗔过失,那就能成就精进力。所以与其说要断贪和嗔,还不如说要善巧利用贪和嗔。既然问题不在这些烦恼上面,那在哪些烦恼上面呢?在疑心和慢心上!这两种根本烦恼把我们挡在佛法大门之外,疑心阻止了我们入门的可能性,慢心则让前进变得是那样的困难。疑心和慢心如何断除呢?要想断除不那么容易,但增长相反的力量却相对比较容易。疑心的反面力量,便是信心;慢心的反面力量,便是敬心。信心和敬心如何生起来呢?要靠观功念恩。能观到功德,就能启迪人们的信心,疑心就此消融;能念及恩德,就能启迪人们的敬心,贡高我慢就此消融。疑心的清除至少要到见道之后,那个时候,再生起的信心就是净信心。慢心却要等到八地才能很好地清理,那个时候,开启的便是第七末那识所对应的平等性智。
(7)观功念恩法门的实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正面的观功念恩,二是反面的转过为功。正面的是看到别人的付出,从中体会对方的功劳或功德,以此生起对对方的感恩之情;反面的是看到别人所犯的过失,从中体会别人犯错的原因,并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过失,从而发自内心的谅解别人,并从中学习成长。这其中的内涵与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及老子所说:“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是紧密相关的。
正面的观功念恩分三个阶段:一、看到某人做好事;二、谢谢你的用心;三、向恩人学习。
反面转过为功也分为三个阶段:一、他不是故意的;二、我们都会做错事;三、我学到了,谢谢你。
三.4月29日
1.早上:禅修(贤听法师)
(1)贤听法师:来自藏经办,出家7年
(2)禅修是一场心灵的旅行,禅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觉照力,“观自在”的一种体现,大众普遍的状态是“终日吃饭 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一缕丝”。
--师傅关于觉照的开示:内心里头应该要有觉照,要有觉照的力量。这种觉照的力量就是内心的光明,内心的智慧。你内心如果没有光明,内心没有佛法,内心是迷暗的,是迷惑的,是黑暗的,是愚痴的,就没有觉照的能力了。没有觉照的能力,我们就没有分辨的能力,没有辨别的能力。行为啊,就会无所适从,手足无措。(摘选自《觉照•光明•智慧——学诚法师2016中秋晚会开示》)
--寂静 觉照 自律:“静”跟“定”的功夫,是指当我们缘到某种境界时,内心不会乱,内心不会昏沉,不会散乱,不会掉举,不会起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思考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事物,内心非常容易把握不住,所以需要缘一个非常专注的境界,让我们内心寂静。所谓“寂静”,就是对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够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也就是常常讲的明察秋毫,知道自己现在是起什么心、动什么念、下一个念头会再起什么。这些都非常清楚,就是觉照的功夫非常强。假如我们没有觉照的功夫,没有自我觉察、自我约束、自律的精神和功夫,那都是没有在佛法上用功的表现。没有自觉自律的行为,都是同佛法有距离,甚至相违背的。我们没有自觉性,怎么能够去觉悟他人呢?我们没有自律的精神,讲出来自己都做不到,别人会去做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就是觉悟,首先是自觉,才能够去觉他,然后自己跟别人都圆满了,成佛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律又表现在哪里呢?觉了以后,行为有规范。行为有规范,就是不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清楚的,在这个时空因缘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清楚,这样才会有成就。不可能说我们等在这里最后就有成就,我们没有去造作实在的业,没有勇猛精进,没有去努力,结果会很小,甚至没有结果,这是肯定的。(摘选自《感悟人生》第十讲)
(3)学诚法师关于禅修的开示(摘选自师傅微博)
--禅修就是借深入内观去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进而照破第七识、第八识。无梦之眠或昏迷不醒时,只是第六意识不现起,第七识和第八识仍然相续不断,跟智慧无关。
--戒、定、慧乃学佛之通途,禅修是修定的一种方法。禅,也有动中禅、打坐等等方法。
--禅修的基础是正知见,这非常重要,要知道自己为什么禅修。身心的特殊体验和受用不是根本,也不是目标,外道修定一样可以达到。禅修的层次、验相、方法,都需要有经验的过来人切近指导,在家人随缘静坐很好,不建议在没有师长的情况下自己禅修。
--打坐是禅修的方法之一,“禅”的意思是静虑、思维修,是极为专注而调伏内心细微烦恼的状态。初学之人,粗大的烦恼尚不察觉、断除,还谈不上禅修。好比盖楼,地基还没有,如何去盖第三层楼呢?实修不等于打坐,先从闻思、善行开始。
(4)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节选自师傅开示《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佛教的本质就是要教育、教导、教化所有的众生,提升众生精神境界,提高众生道德品质,开发众生智慧宝藏,使众生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转烦恼成菩提,从迷的世界逐步进入悟的世界。
佛教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生命教育,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系统、完整生命教育的创始人。
佛法虽然看起来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体系极其庞大,但它是有主线的,它的主线就是生命的教育。佛法是一个非常有组织、非常有序和完整的机体。
(5)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出自 《六祖坛经》中《悟则刹那间》最后一句)
迷惑的时候就像是经历多番劫难一样,苦苦追求而不可得,而开悟却是在一刹那的瞬间。以“阿难证得阿罗汉果位”为例:
阿难在佛陀身边始终没有证得果位。在佛陀涅槃后,当时被推为首座的大迦叶尊者选取了999位大比丘结集经典,都是证果的阿罗汉,由于阿难没有开悟,所以没有他的名字。
大迦叶说:“阿难陀还没有开悟,我也知道他是狮子,但现在他好象是野牛群中的狮子一样!”阿那律尊者也和大迦叶持一样的看法,在众大比丘面前当场指责阿难:“余垢未尽,不可住此。”阿难只得表示自己会深自反省,退出会场。这给阿难一个至心的打击,不过,对很有忍力的阿难陀,外来打击是他的增上缘,他未灰心,当天晚上,他发奋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于中夜分在头未至枕、脚已离地之际证悟了阿拉汉道果。第二天,他现大神通,不等门开就以神通力进入七叶窟内。
(6)练习两种坐禅法门:循身观和数息观。
首次坐禅时身体反应比较大,几点体会吧
--疼痛:膝盖疼、腿疼、腰疼,脖子疼...各种不适应啊,好在咬牙坚持了下来,给自己点个赞
--觉照头顶时感觉头盖骨被掀开,后面几次坐禅才有了发麻的感觉
--体会安静的同时,有杂念不断出现,不理它就好了
--刚开始坐禅时,精神和身体有些紧绷,但跟随法师引导后,肩部颈部慢慢放松,眉毛变得舒展(眉毛这点有些不稳定,并没有做到时刻关照眉毛,有时想要觉照眉毛时,才意识到处于紧锁的状态)
--总之,amazing!在禅修结束后的几天里,尝试使用循身观让自己静下来,效果很不错。
(7)南怀瑾关于打坐的开示(摘选自《南怀瑾给初学打坐者的建议:这样降服两条腿》)
--第一步,腿一盘,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眼睛闭起来。
--第一秒钟腿一盘很清净,第二秒钟就晓得思想来了,现在告诉我们,用正觉看住它。第三秒钟,烦恼来了,本来你是看住它,后来思想来跟你捣蛋,在那里“剪不断,理还乱”,但是你不要去剪,不要去理,它自然就疏了下来。第三秒钟的烦恼就是感觉来了,那里发胀,这里发痛,酸痛胀麻痒冷热都会发生,只要我们一静,这些现象都会来的。你打起坐来有这些现象,就是气脉初步的动。换言之,当你静下来时,不管好的或坏的感觉出现,都是因为心里比较静,气机的反应来了的缘故。
--第三步的感受来了,怎么办呢?还是第一个道理,只要看住它,这个地方就要忍了。
2-1.上午:法师开示(贤听法师)
(1)修行并不是去受苦:举例佛陀出家之前走了一段弯路,如六年苦行。《大般涅槃经》卷第40说道:
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
须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调伏心。”
(2)缘起、中道,不极端
--缘起性空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证悟空性的圣者对缘起、因果体会更加深刻,更懂得如何去种成佛的正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菩萨悲智双运的境界,它教导我们修行要行中道,既不要偏有,也不要偏空,对一切事物都保持超然洒脱的心态,同时又勇猛发心度众生。(摘选自师傅微博开示)
(3)日用是道
--“日用是道”的理论赋予禅宗初期“凝心壁观”修证方式以新的内涵,使高深的禅法走向日常生活
--“日用是道”的理论在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中有具体体现。“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始见於马祖到一禅师的语录:“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4)修行
--遇到问题了就是修行的机会:对境炼心,历事练心
--修行就是做自己内心的主人
(5)调身、调息、调心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调身:调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还有行走、站立和躺卧等方法,就是所谓的坐禅、行禅、立禅、卧禅(摘选自《圣严法师教禅坐》)
--调息: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摘选自《圣严法师教禅坐》)
--调心: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
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念佛与呼吸无关,与调心有关。心绪非常昏乱,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绪相当平静,念佛就当缓慢。念佛数数也是从一数到十,再回头重复的原因,是为防止变成机械式的数数。每十个数字要回头一次很麻烦,但我们的目的不在数数,是要使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专注在一点上,不离开这个范围。亦即心不离开我们用功的方法。数息不离呼吸出入的感觉,念佛不离佛号,也就是把心收回来摄在一点上。其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功能。(摘选自《圣严法师教禅坐》)
--调心:调心的四个层次(摘选自【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三十七·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二))
收心:把心从缘过去以及缘未来境的状况,收到缘现在境的这一点上。
摄心:是将收回的心摄于现前正在用的方法上。
将心念安住于正在用的方法上。此时的心,已经可以不受身心环境的各种状况所影响,平稳、安定、持续地在用方法。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在打坐,也清楚知道自己已在平稳、安定的状况中打坐。清楚知道就是“照”,平稳安定则是“默”。
放下一切攀缘心,既不执妄境也不求真境,但仍如常人一般的生活,这便是《金刚经》的“无住生心”,亦即《六祖坛经》的“无念心”、“无相心”。
从安心而至无心,是持续用功,不断地放舍诸相,一直到了无心可安亦无相可舍的状况。在这过程之中,收心的层次要舍过去、未来;摄心的层次要舍杂念、妄想;安心的层次要舍身心环境正在发生的状况;无心的层次要舍妄、舍真,不执有无两边,也不着中间。一如《永嘉证道歌》所说的“不除妄想不求真”,但也不是躲在无事窟中享受安逸,而是随缘摄化,悲智无量。
2-2.上午:法师开示(贤度法师)
(1)贤度法师出家因缘:接触心经(五蕴和合,认识到世界的虚空、假有),接触弟子规
--反思1:先做人,再做事
--反思2:自己是否有弟子相?
(2)佛教是古老的,但佛教徒是现代的
(3)龙泉寺科技四法门:博客、微博、贤二、大藏经
(4)科技本身具有工具价值,但缺乏目的价值。只有向心灵深处觉醒,才能消除物质与精神的隔膜。
(5)互联网时代,存在群体性孤独:今年1月20号,参加了由腾讯研究院主办的T-Meet,主题是“科技向善”,贤书法师对当下科技信息“过载”,沉迷手机的现象进行了精彩的开示
--想得开:外在的花花世界、技术永远在进步,我们永远会有想不开、想不明白、想不通的事情,不管外在怎么变化,我们内心都要自己把它想开,不管你自己内心用什么办法。
--不装蒜:设法找到自己最真实的那个东西,不被外在诱惑的那个东西,我们佛门叫真心,就是你自己真正的心。无论你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你在一个嘈杂的环境里,在一个多么繁忙的环境你都能保持一个安详、宁静的心。我们常常会说,这里太乱了,我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一静,其实我们佛教说,如果你的心不静,你在再安静的地方也不会静。
--没套路,有担当:就是法无定法。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在复杂变化的环境里,找到一个固定的方法去对治那个方法,其实是找不到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无常变化的,我们没有办法有那么大的智慧去找到所有事物、因缘发展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这个因缘发展的规律。我们把它说成叫没有套路,没有套路当这个事情是怎么发展的时候,我们就怎么应对。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有分工,一个家庭的成员就应该为家庭负起责任,如果你的孩子在玩儿手机,那你就要了解手机。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的信众在大量的使用手机,那我们就要使用手机,去了解手机、认识手机。
--有套路,没脾气:在面对复杂环境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不仅有了担当,但是不能有脾气。脾气就是烦恼,烦恼就是喜欢的东西,叫贪,不喜欢的东西叫嗔(排斥)。
(6)关于自性与空的开示
--例1:桌子是一个物体,每个人都认识桌子,但桌子到底是否真实存在,世界上有没有叫桌子的这个物体呢?如果我们把桌子上面这个木板拿走,地上空躺着4根木棍,桌子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再把木板装上去,大家一看又都知道这个是桌子了。但在这个拆卸过程的一前一后,世界上并没有少了一个桌子和多了一个桌子。
--例2:海浪是一个现象,每个人都知道海浪。如果没有海就没有海浪,如果有海没有风也没有海浪。海浪这个现象是有的,但实质内涵没有,海浪是概念,其并没有自性。
(7)什么是佛法?
--佛陀把自己所领悟到的一切及修证的方法与他人分享,即是佛法,人人通过这条路皆可成佛。佛法分为教、证二法,教法就是佛陀把自己修行觉悟的方法、生命经验说出来而形成的言教;证法是有人依照这个方法去行持所获得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摘自师傅微博问答)
(8)“我”是谁?(参见师傅开示《学诚法师:正见破无明 五蕴成假我》)
--“我”是众缘和合的产物,从身体到思想,都是无数因缘组合、影响的结果,穷究至底,哪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呢?人们在这个五蕴和合的现象上假立了一个“我”,并执著于此。(摘自师傅微博问答)
(9)如何才能快乐?
--外破相,内破执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10)命自我立:了解过去/前世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当下(当下多造善因),为下一生增上
--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前生就犹如上游,今生犹如中游,来世犹如下游。上游、中游、下游,说一不是一,说异也不是异,而是相续不断的。上游的水质会影响中游,就好比常说的“命中注定”,因为这不是“中游”决定的,而是上游带来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够做主的这一段里,好好去努力,中游的水质也会渐渐改变,并且持续影响到下游,这就是佛法说的“命自我立”。(摘选自师傅微博开示)
3.下午:法师开示(贤听法师)
(1)止观:“止、即停止,停心止妄,降伏烦恼;“观”即观达,观察妄惑,达到觉悟。“止观”即“定慧”。唯“止”能“观”,唯“观”能“止”。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智慧要从哪里来呢?止观,止跟观,才能够发智慧。如果没有止观的力量,没有真正用功,我们以一个散乱的心,以一个分别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我们学习道次第,学习《广论》,最后都有止观,止观都是很难的——止观双运,二乘人偏空,偏于一边,偏于寂静,他不能做到止观双运;那么大乘人就不一样,它一定是止观平等的,止当中有观,在观的过程当中有止,通过止观来开发智慧。(摘自《学诚法师:细心体会佛法》)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应远离相,复有四种,谓沉相,掉相,乱相,着相。”得定,修一切止观,应远离四种相,就是不应该有的。“沉相”,是一打坐就昏沉,睡眠。“掉相”,是掉举,跳动,好像很清静,突然跳出一个念头来,发觉后又丢掉它。“乱相”,是散乱根本坐不下去。“着相”,即使得到空,得到静,也是“着相”。(摘自《南怀瑾:修一切止观,应远离四种相》)
(2)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下解释摘自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佛陀宣说三法印,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以引导众生出离生死之苦,而得涅盘之乐。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大纲,不仅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现象,也诠释诸佛寂灭无为的解脱境界,是涵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三条定律。
--诸行无常: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无常’。无常有‘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两种。佛法中的无常,并非‘断灭’,而是‘变灭’,这种‘变灭’是前灭后生,相续不断的,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
诸行无常所以是三法印之一,是因为它对人生有积极的激励意义。《大般涅盘经》中说:‘一切诸行悉无常,恩爱必归别离。’体念无常,能激发广大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护一切众生。当初佛陀舍弃世间荣华,出家修道,是有感于人生的无常;成道之后,也以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来开导众生。因此,原始佛教教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源于佛陀对诸行无常的体悟。
--诸法无我: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我’的实体,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并无‘我’的恒常不变的实体与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说‘无我’。无我有‘人无我’、‘法无我’二种。因为一切法‘无我’,所以‘无自性’,无自性即‘缘起性空’,无我系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所以要正确的了解佛法,必须彻知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灭除贪、嗔、痴、慢、疑等诸烦恼,达到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涅盘’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寂静’是远离烦恼,断绝苦患,也是涅盘的异名。涅盘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显现。’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于是流转生死;‘我执’若除,则惑、业不起,当下即能证得涅盘实相。
(3)举例:舍利弗、目犍连脱离外道而入佛教的因缘
有一天,马胜比丘著衣钵入城乞食,舍利弗看他威仪动止安详、身心静默,就被震慑住了。他有生以来所见一切的修道者,有的有威仪并不严肃,有的虽然严肃并不动止安详,都不能够令人心悦诚服。舍利弗很恭敬的到他面前请问:
“请问这位道者,你的师父是哪一痊?”
马胜比丘回答:“我的师父是迦毘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也就是释迦佛。他厌离老病死苦,离皇宫到雪山出家学道,道业成就,现在在印度各处说法,我跟他学习。”
“哦!还有这样一位大师,那你师父说的是什么法,你能讲给我听吗?”
马胜比丘说:“我年龄既轻,出家时间又短浅,哪里能宣讲佛陀的智慧之法?”舍利弗说:“你多少说两句我听都好!”马胜比丘就说了一首偈:“诸法从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缘生法是真实之义。
舍利弗一听到缘生法,当下就契入真理而悟道,证了初果。他向马胜比丘道过谢,很欢喜地三步并两步就跑去向目犍连送讯:“我现在闻到了真法,就是‘诸法从缘生,亦从因缘灭’。”
目犍连一听也证了初果,于是两个人就一同去拜释迦牟尼佛为师。
(4)信仰与智慧的问题:
--彼此辗转增上的关系,
--另,参见师傅[感悟人生]之五: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
(5)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邪见
--《涅槃经》: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
(6)烦恼是贼
--防护自己的信念就像防贼一样,关照内心
--持戒:内心的防火墙,对烦恼进行过滤
4.下午:观看龙泉寺纪录片《五岁菩提》
(1)赞叹法师们的发心,在艰苦的环境下,求法利众生,反省自己学佛的发心有几分?求法利众生的发心有几分?
(2)贤启法师(清华大学核能专业博士):如果自己不出家,女儿长大了还是个博士...
(3)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5.晚上:龙泉夜话(贤函法师)
(1)贤函法师
--基本信息:隶属法务处,1983年出生,出家前为心理治疗师,已出家7年
--出家因缘:哥哥先接触佛法,与哥哥同一天在龙泉寺出家
(2)如何让家人信佛?
--自己有长足进步,让家人看到
(3)空与有的问题
--“真正走对的人,应该越学越少,内空外有。什么叫内空外有?就是自己内心对于世间的见解,乃至于对佛法的执着都要放掉。你放不掉的话就有执着,有执着就有障碍,烦恼丛生。外有,就是心量要广大,容得下任何的人、事、物。我们现在刚好相反,是内有外空——内在自己执着一大堆,要他做事却做不来,只会讲空道理,没有用。”(师傅开示)
(4)如何对治烦恼:好好学修《广论》!
(5)关于打坐:七支坐法(肢体的七种要点),“七支坐法”是打坐最理想的坐姿,如果打坐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就会不畅通,能量就上不来,所谓的三脉七轮就打不开,大脑就缺氧,人就会昏沉。
能双跏尽量双跏。手脚匹配。不可手单脚双。比如,单趺,脚右押左。手不可左押右。要配。否则阴阳五行乱。长久有问题。要同步匹配。这个很重要。
<1>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3>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4>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5>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6>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7>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6)六道轮回:关键词包括前生记忆、轮回体验、催眠与前生、唯识深层沟通、家族系统排列、灵魂出体研究
(7)四“生”教育:生存、生活、生命、生死。
--人活在世上,有四个层次的问题需要面对:生存、生活、生死、生命,这四个层次互相关联、逐一深入,如何选择生存之道、生活方式,是基于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深入思考生死问题有助于更好的规划生活,只局限在浅狭的层面却容易让琐碎的烦恼堵塞了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摘自师傅微博开示)
(8)出家时发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
--如何体现菩提心?(摘自师傅《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发菩提心》)
我们受戒的时候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佛果是圆满的,所谓圆满,是对所有的众生来说的。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我们要度;看不到的,我们也要有这种心。
菩提心体现是我们的愿心。愿心的作用很大。我们托生成人,一天到头来,不知道做事情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生命没有方向,生活也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造业呢,也没有一个目标,都是一个非常散乱的状态。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大愿,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就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了,自己的内心就会非常充实,因为有愿在就会有我们生命的航标,这样的话我们在大海当中,就不会迷茫,在苦海当中就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灯塔。
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愿心,那你说我自己随份随力做一些好事就可以了。那这个心就是非常低下的心了,就非常不够,世间善法和戒律善法是不同的,世善和戒善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它是代表烦恼来做好事的,它依然还是六道轮回的因。那么戒律的善法,菩萨戒的善法,戒善,它是成佛的因。
四.4月30日
1.上午:法师开示(贤听法师)
(1)法师关注到学员的座位与昨天有变化,非常的细心
(2)宗教:宗为宗门,教为教理
(3)科学解决不了的问哲学,哲学解决不了的问佛学
(4)生病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能生病证明自己还有消业的能力,应该感恩才对
2-1.下午:法师开示(贤听法师)
(1)心理学与佛法:心理学是外在的客观的评价,佛法是内在的,更究竟
(2)动一次恶念就是对恶念加强了一次
(3)禅修与禅定:禅修是进入浅层意识中改造自己,禅定是进入深层意识中让内心变化
(4)慈悲舍喜:
--即四无量心,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
--慈能予乐: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快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利益对方。与人相处,如果保持一个“慈”的原则,就能让别人和自己快乐。
--悲能拔苦悲,悲为悲愍,即能拔除众生苦难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
2-2.下午:法师开示(贤清法师)
(1)与贤清法师的因缘
--去年清明法会在龙泉寺皈依,将自己生命的终极信仰交给了佛法,主持皈依法会的就是贤清法师,法师特别对平时工作进行了开示,使得自己之前对工作的态度从“工作中学到什么转变为我能为团队做什么,能否为更多人服务”,虽然经常加班,但是每每想起法师的开示,身心放松,放下你我的计较。
--过去这一年去龙泉寺,好像总能见到贤清法师,心生欢喜,不知道是因为贤清法师本身是欢喜法师,还是与法师有一定的业源
--29号再次见到贤清法师,激动、感恩、欢喜...不知道用什么词汇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泪流满面中给法师磕头感恩...
(2)字典上关于“宗教”的解释(摘选自“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 state of life bound by monastic vows; the condition of one who is a member of a religious order, esp.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man, etc., of religion, one bound by monastic vows or in holy orders
--House, etc. of religion, a religious house, a monastery or nunnery.
(3)佛教心科学:正确认识佛法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解决物质领域的问题,佛教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两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必定会以好奇而又欣喜的态度来看待佛教对宇宙人生不同寻常的认知。如果真能这样,科学发展的脚步将会更加稳健。反过来,佛教徒的理智成分如果不被忽视或者不被情感的成分所压倒,那么他对于科学所取得的进步也同样会报以好奇与欣喜。只有这样,佛教的发展才不至于因循守旧,乃至于孤芳自赏,才能以理智的眼光观待现实的缘起,从而顺利地与社会民众接轨,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与思想境界提升的功用。如明朝憨山大师说:“菩萨全以利生为事,若不透过世间种种法,则不能投机(投合机缘)利生。”(摘自师傅的《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
(4)众生欢喜佛欢喜,众生痛苦佛流泪
(5)意识能级:观点取自 David R. Hawkins《Power vs. Force》
(6)脑的功能心都有,心的电磁场强度是脑的5000倍
--Research from HeartMath has introduced that not only the brain, but also the heart itself is an intelligent system. These studies indicate specifically how the heart sends more information to the brain than vice versa. HeartMath has recorded the heart to be approximately 60 times greater electrically and up to 5,000 times stronger magnetically than the brain. This awareness places the brain relatively weak in comparison to the heart.(摘选自《HeartMath: The Heart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Brain》)
(7)如来藏
--如来藏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亦即禅宗参禅证悟的标的。三乘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若否定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若无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摘自百度百科)
--如来藏不变随缘,举体为善恶。善恶随缘不变,举体即如来藏。如日出天下明,日没天下暗,虚空随明随暗,非明暗能增减也。去病公因一念迷而破犯,今一念悟而力疾书大乘,日已出矣。心性依然无恙,请勿更疑,则更不迷暗矣。(摘自师傅微博开示)
--待研究: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关系?
(8)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摘自《六祖坛经》)
--参见师傅参加“2016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提交的论文:《六祖坛经》与佛教中国化
3.晚上:供灯(贤度法师引领)《燃灯之歌》
五.5月1号
1.凌晨4点半:随法师一起上早课
(1)凌晨2点48分起床,状态还可以,直到下午4点到家时都很精神,但是!到家几分钟之后就开始昏沉,困得抬不起头,试试循身观也困,对境时就是这么不堪一击,修行路还差得远啊!
(2)读诵《楞严咒》,法师诵经速度实在太快,完全跟不上,打酱油的和专业修行的差距就是这么绝望。。。
2.早上:禅修(贤听法师)
3.结营仪式:法师开示(贤度法师)
(1)信心:对自己、对三宝、对他人都要有信心。一切善法功德都是从信心中产生。
(2)感恩心:时刻保持感恩,感恩佛法的引导、感恩他人的恩赐、感恩大自然的给予。
(3)利他心: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4)觉心:觉知的心。要时刻具备正知正觉。
4.贤度法师关心小计,感恩!
(1)4月29日贤听法师在开示时,贤度法师在一旁密切关照
(2)4月30日用午斋的时候,贤度法师在大寮查看伙食情况
(3)4月30日出坡之后,贤度法师为大家开示忍辱,可以离得比较远,听得不太清楚,有点可惜。(关于修忍辱可参见《黄念祖居士:忍辱的六个层次 你到哪一层了?》)
六.其他问题
1.过堂
(1)4月30日晚斋:法师发心,做了100个披萨,特供本次AI禅修营,来龙泉寺第一次吃到披萨,到现在还不敢相信,感恩!
(2)5月1号早斋:法师发心,做了蛋糕,特供本次AI禅修营,感恩!
2.静心卡
(1)填写内容:早上起床哪只脚先着地、往返住处和寺里的行走步数、用斋时吃了多少口饭菜、今日学修总结、今日最重要的三条心得和收获、观功念恩、反躬自省。
(2)自己经常忘记的点:早上起床哪只脚先着地(起床时处于无明的状态)、用斋时吃了多少口饭菜(被食欲驱动)
3.相见欢环节:有两个组的辅导员记忆力超强(特别是女7组的辅导员),10分钟时间记住全组学员的姓名、职业、参加禅修营的因缘,赞叹!
最后,用很喜欢的师傅说的一句话结束总结,“愿力决定始终,智慧决定成败”,愿与大家在善知识的引领下,福慧双修!
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