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他的各项改革使已经建立了两百年大明王朝,国库充裕,边界安宁,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张居正。
张居正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报孝国家的终极目标。做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然而,如果他没有“首辅”这个位置,实现这个目标就无从谈起。他是怎样得到“首辅”位置的?
1-
贵人提携、平步青云
张居正少年聪颖过人,12岁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嘱咐其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后又考取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23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认识了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推荐张居正,做了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去世后,徐阶起草遗诏,引领张居正与之共谋。不久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月余,进入内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2-
顺势而为、相机行事
前任首辅徐阶年老退休时,把张居正的竞争对手高拱清除掉,为张居正进升首辅铺平道路。
张居正冷眼观察,看出皇帝想召高拱回朝,张居正不但没有阻挡,反而向皇帝上书请高拱回来。
因为,朱载垕为裕王时,高拱任侍讲学士,九年的授业解惑,二人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师生关系。
此时的张居正表现出了政治上的成熟、稳重。
高拱回朝,上任首辅。张居正表面气定神闲,与高拱关系良好。张居正与高拱一起,是裕王的侍讲学士。私下里,察颜观色寻找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太监冯
保可以利用,就主动建立、培养与冯保的密切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天赐良机,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新帝年幼,向皇帝提出收回“司礼监”权力,归还内阅的建议,而现任这个职位的人正是冯保。
冯保对高拱恨之入骨,后又发生一件事,朱载垕去世后,因遗诏问题,高拱计划发动百僚,驱逐冯保,双方正式决战。
撞到枪口的高拱很快倒下了,原因是冯保改编了高拱的一句话,说给太后听,宣称高拱谋拥立藩王,皇贵妃和陈皇后大惊。
高拱就被“致仕”了,返回家乡,至死没有再回朝。
高拱原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改编后的话:“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原话是高拱在内阁会议上说的,张居正的政治手段,可称得上是炉火纯青。
高拱走后,张居正上任首辅,幼帝孤儿寡母全指望他,朝中大臣也被他治得服服帖帖。
内阁里只剩下张居正了,但凡有什么事情,都由他批示处理意见,批完后,去找死党冯保批红、盖章。
所以说“有位才能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