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学园的泥池是唯一到目前为止没有去玩过的区域。上个周我们到泥池首次进行了各种尝试,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泥的魅力。孩子们与泥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赤足赤臂感受着泥带来的触感,与泥打成一片。当然,在欢闹的过程中有经验的积累,问题的产生,也会有反思。
一、适量注水
用鹅卵石点缀围成的泥池终于在注水的那一刻有了泥池该有的样子。
不可否认,童年玩泥巴的经验比较少,放水的时候没有数,以为放了水,等会还会渗下去,所以第一次就多放一些,放到水漫过脚背的位置,这时泥池内是泥浆。泥是很稀的,抓起来不好成形。在泥池的边缘还有没浇到水的地方,所以还有干一些的你可以用来制作一些泥塑作品。
泥池内的水集中在偏北的区域,占大约一半的面积,越靠南边水越来越少。要做泥塑作品就要测试多稀的泥会比较合适用来做泥塑。干湿程度大概可以分成四个区域,一是最稀的泥水;再往外是稀泥,塑形比较困难;再往外是稍微再干一些泥,可以塑形,但雕琢细小的部位还是会牵动其他的部位变形;最外面的一圈是沾水最少的,也是粘性最大的,非常适合塑形做泥塑作品。
所以进过第一次注水的经历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经验:
1.来泥池前,根据玩泥的内容可以有意地控制注水的量。先用手抓起一把泥,然后揉搓测试泥的粘度。
2.如果做泥塑作品,泥比较散就加入少量的水,均匀地湿润一下就行;
3.如果要玩泥水挖渠道的游戏就要多加一些水形成一个小泥潭,可以用来挖沟渠引水。小泥潭周围也要加入适量的水,使泥变得湿滑,容易挖出渠道。而且渠道的边上也可以塑形其他的植物、道路、楼房等事物。比较干的泥一定要留出一部分区域,用来中和过湿或者有需要做细节的部分。
二、提供雕琢工具
第一次做泥塑作品对孩子手部的小肌肉和想象力是一次更高的挑战,虽然原理和制作橡皮泥差不多,但是用泥巴做会考虑到用泥的稀和干搭配。而且泥只有一种颜色,需要孩子脑子里画面感更强。并且在没有泥工板的情况下,在手上拿着塑形,需要更强的三维空间感。
1.做泥塑作品的话,老师要在选合适稀度的泥、塑大体形、用工具做精细雕刻这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合理地去创作自己的泥塑作品。过程中穿插着无数次不同视角、来回旋转着观察,一步步地完善自己的作品。
可以看出,孩子们第一次做泥塑作品对泥的掌控度还不熟练,而且使用手指捏出来的作品比较粗糙,缺少可以精细雕刻的工具。塑造的花瓶、小兔子、碗还有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工具的使用上就可以选择橡皮泥塑形用的雕琢工具,如用来戳孔的、切割的、压平的、光滑曲面的。
2.对塑形对象的选择上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从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事物或与主题相关的事物进行塑造。比如,今天从绘本中看到了孙悟空吃人参果的画面就可以以这个题材来创作自己的作品;父亲节送给爸爸一束漂亮的花,就可以做一朵花;今天老师教了整理书包,可以泥塑一个书包和书本、红领巾之类的。
三、用泥作画
除了可以泥塑、渠道堆建游戏之外,在有一层浅浅水的泥面上可以用来画画,用脚,用手,或者手脚并用在泥面上创造凹凸不平的、有立体感的画,每一笔都是自带阴影和笔触的,和水彩笔比起来,在泥上画画更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没有压力地表现想法,不用害怕画错或哪一笔画得不对。轻松的环境更能释放出孩子绘画的快乐。以下是能想到的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的活动。
1.在已经很泥泞的泥面上,让孩子用脚随意在上面踩几下,引导孩子看整个画面像什么,然后再踩几脚或者添几脚个脚印,让画面更像脑中想的事物。
2.玩你画我猜的游戏。一个孩子用手在泥面上画出画面,让其他孩子来猜画面内容或者想表现的词语,答对的孩子可以来出题画画面。
通过一次玩泥的经历,总结出的经验和可以做得更好更完善的准备是需要我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孩子如何在玩泥中学习或巩固已知经验,甚至是有新的发现、创造和探索也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指导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