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的前言:
参加完创伤工作坊,内心里充满了温柔的力量。以前,我用我的头脑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妈妈,我要爱的我孩子。我学习正面管教,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我选择不去上班,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我要给她最好的陪伴。可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确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那种陪伴的无力感。我有方法,我有道理,我有很多理论,可是,我的身体却不能那么亲密的感受我的孩子。这次创伤工作坊,我看到问题的根源,原来,这缺失的亲密感,源于我自己婴儿时期。如今,带着那份疗愈的力量,我越来越多的温柔不断的从心底散发出来。我愿意搂着我的孩子,感受她的心跳声,我愿意静静的陪伴着她玩玩具,我愿意在她心情不好的时候搂着她,陪伴她。这些,都不再是头脑层面的技巧和工具。由心而发的温柔与柔软,是最大的力量。夜里,看着孩子沉睡的小脸,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一切,都这么美好~感谢老师,也感谢自己,在成长的路上从未停止脚步。
孩子,孩子在出生的很长时间里,完全需要母亲的照顾,完全依赖母亲。在TA眼里,母亲就是天,就是一切,而也许母亲并不这样,她有她的生活、想法和态度。反过来讲,那些因生孩子而将全部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的母亲也并非就是最合格的母亲。
我们曾经将母亲视为镜子,孩子从母亲这个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但因为孩子小时候有太多的恐惧和空白,所以仅仅作为镜子的母亲只能照出恐惧和空白。
后来,我们视母亲为白板,孩子可以以母亲为白板肆意写出自己,可这个白板仍然没有生命,孩子书写的自己有太多的无助与无奈。
现在,我们将母亲视为容器,孩子的无助、无奈、愤怒、嫉妒和种种的幻想都能被这个容器承受和接纳。
记得米尔顿·埃里克森说过:“孩子在母亲欣赏自己的喜悦眼神中看到了自己!”
而你,想做一个具有“容器”功能的母亲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