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研讨创作模式”,是由台北市双园小学林欣玫老师提出的。细节化的“小组研讨创作”教学模式,包含六个“学习片段”——范例教学、分组研讨/创作、作品汇整展示、全班讨论/修改、投票互评、教师归纳总结。林老师把此模式应用在小学语文的造句教学中,把传统的个人练习变成有效的小组研讨。在这个教学模式里,我们还可以思考把哪些技术的应用融入哪些环节之中。在“作品汇整展示”,教师可以运用手机拍摄每一组的作品,上传到白板,进行对照比较;而在“投票互评”时,可以使用反馈器进行全班投票,并邀请不同选择的学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模式”最大的好处应该是可复制,甚至可以不用怎么修改与调整,就可以被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课堂学习中去的。而且,它在实践过程中还会不断完善。
“预习与复习”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学习片段”:①预习或复习检测、②验证答案、③讲解题目。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自然成为了极好的支持系统。第①片段,教师发布预习或复习检测题,全班学生通过反馈器提交答案;第②片段,教师逐题查看系统生成的能够显示正答率的“饼状图”;第③片段,根据学生的答对率情况来选择,对题目的讲解是快速带过还是详细解说。在“预习与复习模式”里,你应该会更容易体验到“可复制性”的优势。这个模式的操作简单方便,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教学之中。
教学设计能够让我们在上课前对课堂即将要发生的一切“胸有成竹”,从而增强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但它却拥有太多的预设,反而不太适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形态教学。而教学模式则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图像化,并定义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像前面提到的,“模式是有力量的,它能从感性化的教学去到理性化的教学”,这些结构化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增添、删除、叠加、重组,从而使教学设计更加充满生命力。所以,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吧。
想起自己以前面试的时候,会反复的总结每种题型的面试模式,然后根据不同的题目,去套用这些模式。教学何尝不是呢?以后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几种教学模式。
确定了教学模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来思考:李老师是如何融入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第一段,由于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老师利用“抢权”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第二段,全班阅读之后,学生通过反馈器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词语。而后,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原题再次作答,并说出自己选择的原因。通过即时反馈系统,可以方便快速地收集与统计,而且通过二次作答还能看见部分学生想法的改变。第三段,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分别拍照三个词语,上传到不同的工作区。老师随机挑选组别,依次展示不同的词语,而越快被猜中的词语意味着特征越强,所以得分也越高。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图片采用分区上传,老师便可以依序显示,更好地配合各组“根据词语猜测职业”的活动,当然,这也让学生对词语特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老师还采用了小组积分的方式,充分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第四段,学生运用平板电脑拍照小组创作的短文,最终都汇总到老师的白板。老师可以应用“放大”功能,让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组的习作,并猜测短文中描述的是哪一位同学。
我在思考数学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呢?现在大脑一片浆糊,捋一捋,数学大概分代数课,几何课,概率统计课,每种课至少分为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类型,真的需要好好的总结一下这些课的模式是哪些呢?真的好想参加几次面试的试讲训练,肯定很能提升模式的总结。
总之,教学模式的总结是自己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需要持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