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扔了一双鞋。是今年3月份去美国买的。没想到这双鞋寿命这么短。
在美国时,我们去超市购物,看到货架上有十几刀的菲乐,阿迪达斯等品牌运动鞋。觉得好便宜。我选了一双灰色白底的菲乐,淘汰了国内穿过去的脚上的那双。刚一上脚觉得挺好看的,可是回青岛后,怎么看都想扔掉。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的购物驱动力。便宜,又是牌子,这样的组合是我的诱惑。
冷眼观看自己这个模式,可以理解为,花较少的钱得到有保证的东西。
少花钱。底端是匮乏。匮乏驱使贪婪。
多办事。比国内低很多的价格买到质量相同,品牌相同的商品。
花较少的钱想得到更对的回报。底端是匮乏。
想名牌,质量好,有保证。底层是害怕便宜没好货,怕上当,因此对名牌依附。有时会因为价格对款式妥协,自我说服,合理化等,迷惑了心,选了不适合的商品。此外,有花很少的钱,满足虚荣心的目的。同样的钱,名牌就感觉有种出众,有种优越感。
有时制造优越感,有时掩饰自己制造的优越感,享受低调。仔细琢磨,那种低调甚至也是优越感。
对于贵的,款式多样的商品,往往选不出来。贵仿佛触电,看看就走了。深深的匮乏,不配得感。
款式多,挑不出来,会心烦,也走了。关于选择障碍的究竟还需要再体会。
贵,便宜,名牌,不名牌但质量好,成了买东西首当其冲的,是不是真喜欢,往往被搅和了。
事实证明,喜不喜欢应该放在首位,否则会被误导,如果太在意品牌,价格,就会被迷惑,以为自己是喜欢商品本身,其实只是喜欢品牌,价格带来的优越感,而这个优越感往往建立在匮乏基础上,而匮乏又是自我价值低的信念,一旦到手,它很快失去它的价值,因为本身就是建立在没价值基础上的。
一件衣服或者鞋子,是不是真的喜欢,有时候用上一段时间才真正明白。
贪便宜没好货,其实不在于货,而在于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