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意: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恭敬,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孔子以反问的语气来再次表达对时政的批评与讽刺。在孔子主张的德治礼治观念下,对统治者的要求还是挺高的,要求他们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这里实际上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孔子的标准。
一个是要宽容。处于上层统治阶层的人处事要宽容,宽厚待人,心怀坦荡的人总是更能容忍事与人,有更大的格局,对下属多些宽容多些仁爱,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而一些心胸狭窄之人受格局所限,总是不能令别人信服。
二是要以礼待人,这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宽则得众,敬则德聚。其实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只有感受到这样的心意,大家做事时就会保持好的心情,利于相互间的团结,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在,使事情能够和美顺利完成。
三是要临丧哀戚,做人要有诚意,不能是虚情假意的表面样子。表里如一才会使人感知到你的诚意与真心。不能只是表面上的形式,要有内心的诚意在,敬神如神在。选择了要去做的事情就全心全意地做好,发自内心地相待。
当时处于礼乐崩坏的局面,“盖当时王道不举,而苛政至子残民,古礼不复,而繁文至于灭质。”面对着道德沦丧,文化衰落的现状孔子不由地发出慨叹,在他眼里,宽厚待人、为礼要敬、临丧要哀这都是做人的基本的素质,更是为官者上位者必备的基本修养,可惜这些上位者身上他都看不到这些。
《八佾篇》共26章,基本上都是涉及“礼”的问题,包括礼的各种具体表现及各种规定,总结礼的根本就是以修身为主,内在要有敬、有诚、有仁,外在才会表现出如内的礼,只有内外合一的礼才是真正的知礼懂礼行礼。
只有真正认识到这样的本质,内心里真正的认可,才能做到对礼的维护。就像孔子无时无刻就在遵守这样的礼仪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