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劳动
前段时间,get到一个新的词: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呈现出环境期待和接受的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情绪劳动也是我们为工作付出的,具有交换价值,因此应该反应在工资酬劳中。
简单理解,在工作中一个人需要付出情绪上的努力,这部分也是我们为了赚钱达到公司或者老板的要求(或者潜在要求)而做的。
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中付出了很多的情绪劳动,就出现精神内耗。
二、精神辞职
于是又出现一个新概念[[精神辞职]],大意就是:
不追求领导的认可和升职加薪,以最小限度的自我消耗完成工作。
听起来有点消极,但它背后其实是一种反抗和自我保护:我不是为了完成 KPI 的「工具人」,我的情绪需要得到回应。
跟朋友聊起,他说了自己的理解,就是:
心态上的转变。不自己找事,给事就做,当做一种尝试,允许自己失败和犯错。能做就做,做不了的不强求。不会执着于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什么样,自己的能力做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会逼迫自己一定要成功(太过用力);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超过预期,否则绝不勉强自己。
听到这个我可太熟悉了,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同事,以前看上去以为是“佛系”,现在终于有个词可以很好的形容。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以及不想做什么,在职责范围及能力范围内做事,绝对不管其他事,按点上班按点下班,偶尔也加班,但绝对不强迫自己多想多做,说是没野心也好、没多强意愿也罢,整天没啥烦恼。
三、查理芒格理解的舒适圈
写到这里,联想到前几年很火的“跳出舒适圈”,以及“斜杠青年”,给我带来了很多焦虑。不停地去挑战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情,而且因为“极其负责”的性格,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即使超过自己能力也想要做到更好,同时还要处理自己本职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呢,最后并没有让我感觉“很成功、很有成就感”。
一直很苦恼到底自己为什么不能像网上那些斜杠青年一样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自己能力不行吗?还是方向不对?
直到看到《穷查理宝典》里的一段话:
你们必须弄清楚你们有什么本领。如果你们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而你们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们注定会一败涂地。那是必定无疑的事情。你们必须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竞争。
才恍然大悟,跳出舒适圈前提是你已在能力圈里做到很好,并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边界才有资格说“跨出”。
这也是“斜杠”的前提:需要在之前自己一直深耕的领域有一定的地位和积累,至少自己有一项特别精专的技能。
四、方励:人生里的战术和战略
之前看方励的演讲,里面有一句话很打动我:
把生命消耗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面,这样你永远是一个有故事、有阅历的人。
……
如何去做事,怎么把一个事做好,是战术行为;但是想做什么,最希望做什么,从心里出来的东西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战略。
把赚钱当做第一位,你就赚不到钱,你应该把赚钱当做顺带的事情,是战术手段;赚钱不能够动情、不能伤心,赚钱可以脑袋去算计,胳膊腿去跑。
如果现在还没找到什么事我最想消耗生命去做的兴趣爱好,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就先将赚钱这个战术行为,和寻找/做我的兴趣爱好这个战略平衡结合起来。
所以总结一下:
我发现他们结合起来,可以回答“如何在舒适区中寻找热情的出路”:
- 如果在自己并不喜欢的岗位上工作,就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去对待自己负责的事情,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能做得很好的事情,不勉强自己一定要挑战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
- 在这些事情中,既能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又能利用娴熟的经验最小限度的自我消耗完成工作;
- 在此之外,将省下来更多的时间,消耗(或者说投资)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