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对童年的回忆中,唱儿歌、童谣大概是最温暖的片段之一:“妈妈怀里的歌,多么温暖多么好听。她抚着我的头发,数着那天上的星……”从牙牙学语到入园入学接受教育,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会很多有益有趣的儿歌童谣。那么,可不可以把这些儿歌童谣作为孩子们在园吟诵的内容,让“妈妈怀里的歌”登上幼儿园这个“小雅之堂”?让这种温馨成为童年特写的幸福呢?于是我们尝试收集儿歌、童谣,并在一起研讨它对孩子们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结果让我们很吃惊,我们发现儿歌、童谣并非小儿科的东西,它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小则可以让幼儿了解自己,大则可以启发他们学习古老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我们河洛地区,这一首儿歌曾广为流传:“月奶奶,明晃晃,打开后门洗衣裳,洗的净,槌的光,红旗插到俺门上,你看那排场不排场。”“红旗插门”“排场”,这些词语告诉着儿歌产生的年代(上世纪六十或七十年代)和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童谣除了传递端正的价值观念,也有关于大自然的智慧总结,《九九歌》这样说数九寒天:
“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牵着耕牛遍地走。”这里传达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我们的先人是最会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并把它服务于人类生活的。而放在如今,我们离自然渐行渐远,科学至上的人类,很难再能造得如此了得的童谣。
童谣不但记录着时代的痕迹,还能记住民族的传统。有一首代代相传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短短几十个字,把春节习俗说得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让学期末还在校园备考的孩子平添许多对春节的渴望。
感受到儿歌、童谣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却为自己匮乏的记忆而遗憾,毕竟我们的教师都是70后、80后、90后,每个人记得的儿歌就那么几首,要想成为教材纳入孩子们的吟诵日程,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太粗浅,就在这时,我们接触了新教育实验,当我们看到印制精美的《新教育晨诵》幼儿园读本时,简直有惊艳的感觉,这里面不仅有足够的内容让孩子们大量诵读,而且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都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我们教师一见钟情,爱不释手。于是,我们稍作改编和精减,每个班级的晨诵课程就安排好了,我们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喜欢吟诵,纷纷用五彩纸和彩笔写出每周内容,还用各种图画装饰,这样漂亮的“挂图”在教室一亮相,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忍不住要看一看,读一读。
每天早晨,和着轻柔的入园铃声,孩子们吟儿歌,颂童谣成为园里一道美妙的风景。
吟儿歌,颂童谣,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在欢快的节奏中培养了孩子的美感鉴赏力,而且培养了儿童情感的表达能力,因为这些歌词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一些浅显的道理,通过歌声来传递给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培养着儿童的广泛兴趣,潜移默化地启蒙着幼儿心智。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儿歌是引导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领路人、启蒙者。
幼儿晨诵,让童年有明亮温暖的阳光,让那些有童谣伴随的温馨快乐的晨光,成为人生成长的力量,照亮着童心一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