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生产队的春播开始了,每天都很忙。队里的土地主要有三大块,剩余零星的地块都分布在河套边的旮旯和山坡上。
这三大块土地都是机播,种植的是玉米。一大块是公主陵南到屯子北这大块,另外两块是集体户南到河边的一大块,还有生产队东面的一大块。这机播的速度快,土地都是秋翻后镇压很平整的,把种子化肥运到地头,一台拖拉机作业用不了几个人去配合,三大块土地没用三天就播种完事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播的速度快,质量好,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墒情,在土壤的温度、湿度最适宜时适时播种。相比之下,原始的农耕,马拉犁杖人点种,这十几晌地也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间,用多少人工。如果再遇到恶劣天气等方面的影响,还会错失最佳的播种期,对农作物的生长,秋后的收成就不言而喻了。一句话,这机播的优越性一目了然。
剩下的零星地块,就是用马拉犁杖人点种的原始农耕方式了。这小地块可以种一些其它类的作物,比如:豆类、谷子、黏米、麦子、水稻,还可以种一片香瓜。这些都很费时费力。只要抓紧时间都种完,春播就结束了。
生产队里的春耕抓的紧,春播后劳动力又开始有剩余了。这剩余的劳动力,大队就组织一部分青壮男社员去城里打工,叫亦工亦农。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部分农民工?顾名思义,计划经济什么都该按计划进行。但为什么城里的工作岗位空缺这么大?思其主要原因就是文革三结合后,各级政府新的领导班子恢复了正常工作,也逐渐在恢复生产。在恢复工作、生产的过程中,岗位空,缺人的问题就产生了。原本可以补充缺岗的这一部分青年人,又被动员全部上山下乡去了,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知识青年。国家为安置这些知青,耗资三百亿,各级政府又有专职的工作人员管理,可谓用心良苦。但是,当城市里的发展需要人时,却不得不从农村调用。这就产生了城乡人口的大对流。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上层建筑,也不去讨论利益得失。
我们集体户有三名知青都在这亦工亦农大军中,我也有幸来到镇里的播种机厂冲压车间工作。
冲压车间所干的活,就是在冲压机床上冲压播种机上的配件,这所有的配件都要最后送到总装车间,然后再组装成播种机。
这个冲压车间有十多台床子,每当上班后冲床起动干活,这响声就咣啷啷的响个不停。我被分配和一个姓崔的师傅在一起工作。
崔师傅是厂里的国营企业固定工人,比我大个十岁左右。他黑黑的,中等身材,身着一身带补丁的工作服,不胖不瘦,有一双勤劳的双手,眼睛不大却很有神。
我的工作就是给崔师傅打下手。每一天按照车间生产的调度,崔师傅都要安装胎具,调试好之后就干活。我的活就是去剪床那,把剪好尺寸的纲板放在崔师傅的这台冲床不碍事的旁边。当冲床起动后,我把其中的一快纲板放在冲床上,协助师傅冲压。冲压这活眼神要好,这一块纲板要一个接一个冲,心中要有数。否则,冲坏了就造成材料的損失浪费。
冲完的件,我还要用车把件推到指定的地方规矩的堆起来。每一天的活都搬铁,不轻巧,但八小时工作制比起干农活,时间还是少很多。
我们这些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都挺能干,我的工作车间工人师傅们也都满意。厂里没有给我们发工作服,但按照厂里工人的标准,每月的手套、毛巾、肥皂都不少,厂里的工人看电影时的票也发给我们。我和工人师傅们在一起工作,体验一下当工人的味道,一起说说笑笑,下班后回家与父母团聚,回家的感觉真好!但是,也有难堪的事。家里的左右邻居以为我抽调回城了,要给我介绍个对象,很难为情!
短暂的亦工亦农,拟补了我想要的生活,空落落的心也得到了一点满足。三个月后,大队以快秋收的一个通知,让我们这些农民工返回队里劳动,我不得不又回到了广阔的天地,重新去修理地球,接受再教育!
回到生产队不久,就开始了秋收。队里种植的大面积玉米长势喜人,成熟的一个又一个的大玉米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亩产过黄河没有一点问题,能否过长江只有等最后方能知晓。大家见到这丰收的景象,都乐得合不垅嘴。我就跟生产队长说,要想地打粮,就必须多下肥,人勤地不懒,庄稼才能夺高产。生产队长说:明年冬闲时,队里还要组织进城捡粪,到那时候,你这个进城捡粪的小组长还要上任啊。
队里不只是玉米长的好,水稻也都沉甸甸的弯了腰,其它的小粮食作物都是成熟高产的兆头,丰收在望是农民乞盼的,这一年的收成一定会超过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