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比较虚,一是写的东西虚,信马由缰,甚至胡言乱语。二是微信变虚了,其实早已经过了大家愿意刷、喜欢刷的阶段了。前天有人打电话要买我的号,忽然很冲动想卖了。后来一直琢磨为什么会想卖掉?真穷的要靠这个换钱?还是想割舍过去,迎接未来?还是图个清静?!
最近随意翻书,先是看了一些道德经的东西,看到大象无形,什么也不愿意看,忽然又翻了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更晕了。儒道难分,再难下笔了。
而后当当的速度推荐我看了遥远的救世主,两个夜晚。其实已经被王志文、左小青等固化了。文字反而显得单薄。应了那句:正果别想了,尘埃落定!“城市像个淘金场,个个觉得自己是龙胎凤种 ,太闹了。”搞不清辩证逻辑,只能暂且从了形式逻辑。
一直感觉实体才是王道,也一直想尝试去接触传统行业。绕了一大圈,一直不能独善我身。倒是几件事让我颇有感触
1、陪朋友去了趟制造业的车间,我没有太多概念,互联网圈子里走得多了,大概知道传统制造业的形态,大大的厂房,清一色油漆的地板,嘈杂的环境,有序的流程。这点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但当你目睹一套一套工序,从零件组装为机器,从材料变成产品,你就会惊异于制造、创造的惊艳。如人的生命一样值得称赞和赞叹。
2、去年去珠峰大本营淘了几块石头,一直先放着,除了一块一直在手里把玩,偶尔有闲拿出来鼓捣鼓捣,专门搞了可以切个石头的切片,吱吱嘎嘎鼓捣的乱七八糟,却慢慢得到了原本想要的模样和状态,原来如此既是雕琢。
3、冬天了,不经意花遭殃了,几天不见已经是残花败叶,好生悲凉。实在不忍心扔掉。然后精剪了,妥放在可以晒太阳、可以足够温暖的地方,生命便在不经意间给你了惊喜!倔强的奄奄一息,倔强的发出新芽,倔强的绽放!
忽然想如果是玉,是不是让自己做个匠人?
哪怕仅仅是一颗石头,是不是也可以琢出想要的个性?工业的文明不是匠人的功劳么?却也是伴随工业文明慢慢消失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悟道方式。匠人一词竟不自觉会想到钟表、老银匠,还是日本人的东西。工具、材料、加工程序、打磨工序、成型、雕琢......
记得汪涵有一本书,貌似叫做《有味》,大概是自己拜访各地传统手艺,比如南方的油布伞、墨条甚至还有秤杆一类的东西,全都是处在消失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遥远的家乡也慢慢消失了太多,老式的磨盘,挑水的扁担。被很多商家当做桌面的老式大门,陪伴80一代的牛槽......忽然在想: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生命,一种周期,一种印记。曾经深刻的印在人们的记忆,曾经带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匠人之心,寄乎于手,一丝不苟。一把吉他,可以弹奏出如风般的清新洒脱,也可以吟唱出岁月的沧桑沉淀。精雕细琢之后谱出婓凡的旋律,李宗盛的山丘《山丘》中有句想说未说的话:人的一生,总会让一些执念推着前行,因此我们才愿意去听出内心的安排。所以每个匠人手里,都是精神的寄托,都是情感的沉淀,都是生命的热爱,都是灵魂的闪现。如此手工便是时间的产物,是匠人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缓下脚步,为其倾注宝贵的时间精力,践行慢工出细活的承诺。可谓刀刀见心,字字入魂。
已经渐渐远去的工匠,不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却是人类浮躁的恶果,记得央视曾经有个节目叫大国工匠,讲的是一以贯之,的确是工匠的写实,数十年如一日的攻克、实验、坚守;节目倡导的是价值取向,也的确是需要倡导的,但我一直认为文化属性的必然,守不住,出不去、留不下,放不开。中国缺少的不是匠人,而是可以匠人的价值观。
匠人之心,寄乎于心,精益求精。遥远的救世主里面丁元英说过: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 技术、 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无心可匠,何以匠物?何时可以放心虚妄,丢掉浮躁,安心做个“匠人”,修颗“匠心”?
以匠人之心,普天地之音。幸福不过做个匠人耳。“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富裕不过做个匠人耳。“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然匠人之心是苦的。一人一事一生。恰如我们需要灵魂归宿感, 既是人性本能的需要,更是生存于世的本来。匠人的作品从来不属于匠人,匠人作品多是流入俗世,难得始终。好女如玉,匠人难留。
匠人都是偏执狂,我一致认为乔布斯的苹果才是真正的匠人作品。据传有个叫小林的研磨屋是乔布斯最经典的合作,谁能想到手机的后盖可以手工打磨?而苹果的芯片更是匠人精神的代表。在国内我依然看好海尔、格力、华为。希望可以延续。匠心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执着、一份品质。
匠人、匠己、匠心。
守住苦,留住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