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套叫《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畅销书。这个名字,应该只有在内心探索和个人成长路上坚持不懈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意义。这是一条怎样艰难的路?
上半年,看了两本对自己启迪很大的书,一本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另一本是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完这两本书,我才知道,我们是可以探索到生命的源头,发现命运轨迹的奥秘,知道我为什么成了现在的我,继而探索,我能怎么办?但当时的我,并没有那么勇敢,逼我去继续探索醒悟,反复察觉和改善生命最初的“图式”,所以当时的震撼和启发,只是变成了当时的感受。而景儿妈是在自我察觉和成长方面非常勇敢和坚持的人,昨晚跟她聊了我的困顿,早晨她又特意给我发送了《蛤蟆先生》中相关的内容。在我没有非常深的体会之下,我引用原文:
1、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2、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3、无意识中一手策划了各种情境,好让自己的剧本时不时上演。甚至,这是否意味在潜意识里,关于我们人生的“故事”情节早已经布局好,一股未知的力量正在将我们推向特定的结局。
4、或许还存在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或者说,可以即兴发挥。
过往的生活中,我无数次嘴上心上都说,我绝对不那样做了,但现实中又会反复经历和体验那种不良感受。我一直觉得是因为命运、机缘、情绪控制等等原因才让我这样。但看见这些文字,引导我去回顾我的童年,我的学生时代,我的婚姻,我的人际关系。我顿生疑问,到底是我在做选择,还是我背后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者我做选择。这股力量是什么?从何而来?似乎所有选择的结果,都会体验到相似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在童年起就无比清晰:被轻视,被压抑、被否定。并不是因为父母没有给我足够的爱,我身边所有的人都爱我。但复杂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父母没有觉知的养育方式,重男轻女的成长环境,将我放在一个没有安全感、不被认同的环境中。后来哪怕我学业不错,家庭也不错,在学校里成为众多人羡慕的对象,但内在的我,仍然是不自信的,忧虑的,不快乐的。结婚生子后,我又非常配合的去寻找这种感受:我付出这么多,你还伤害我?我哪里不好,你为什么对我这样?这么简单的要求,为什么不能满足我?
这么多年,我像一个蒙着眼睛走路的行者,有时是坦途,我顺利过关,有时是深坑,我掉下去再艰难的爬出来,有时遇到一堵墙,我在墙根下茫然徘徊。直到看到了苍鹭老师的话,看到张德芬老师的话,听到李克富老师的话,我才恍然醒悟,我一直走的路是什么样子的。那个真正“选择”伤害我的,何尝不是我本人。童年后的人生编剧,正是我本人。童年就构建起来的生命的底层构架,在我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它帮我在幕后写好剧本,助推我上演各种故事情节,推着我走向共同的结局,目的就是为了体验那些熟悉的感觉。
正如电影《楚门的世界》,我们一直活在自己制造的“楚门的世界”里,所幸正是有我们这样一群探索未知自我的人,终于有一天,如同楚门一样,发现了剧本的存在。那一堵挡在面前,让人徘徊踌躇无解的墙上,开了一扇门,有光透进来。门外那个未知的的世界没有剧本,没有设定,但我如楚门一样,欢欣鼓舞,我要迈出去,跟着“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