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个人所获得的内在资源虽有差异,但大体上相差不大。然而为什么不同的人所创造的价值或成就却有天壤之别?
除了出生环境、人生际遇等外在条件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就在于利用资源的效率不同。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获得100分的资源,有的人利用效率是10,则创造的价值为1000;有的人利用效率只有0.1,则创造的价值仅有10,两者的结果就是100倍的差距。
那么,每个人最大的资源是什么?
时间。
你的时间就是你最大的资源。而且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即86400秒,不会有人多一秒或少一秒。
同样一天86400秒的资源,不同的人使用效率有所不同,由此而创造的价值更是大有不同。把一天一天连续起来,日积月累,造成人生结果的巨大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清晰简洁的人生效率法则:
人的一生所创造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价值。
从内因来说,一生的时间价值大小,关键由各自使用人生最大的资源(即时间)的充分程度来决定。而时间资源的使用充分程度又可以进一步分拆为两个要素:实际投入时间和效率。
什么是实际投入时间呢?
实际投入时间是实际有效投入于与人生目标或要事直接相关的时间。因此,实际度过的时间并不等于实际投入时间。
比如说同样度过了一天的时间,有的人8小时睡觉、8小时做某事(或学习)、8小时生活休闲,有的人8小时睡觉、16小时做某事(或学习),这两者的实际投入时间就有一倍之差。
由一天推至一年、十年,再推至一生,不同人在某事上的实际投入时间就有极大的差别。有的人活一天等于别人活两天,活一年等于别人活两年,活十年等于别人活二十年,活一辈子等于别人活两辈子。
同样的生命长度,实际投入时间却大不相同,原本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时间资源,却因为不同的投入方式,产生了显著的不公平性。
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每个人对此的感知却是不一样的。
在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时候,我曾被一位师兄灵魂拷问:“别人在睡觉,你也在睡觉;别人在玩,你也在玩;别人在工作,你也在工作;请问凭什么你比别人更厉害?”
在过去二十年中,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句话,我就在投入时间上做得多好,仍然会把不少时间浪费在一些无效的活动上。但总体来说,相比一些对时间投入没有意识或不够重视的人,我还是杜绝了很多的时间浪费。
同样的一天24小时,怎样才能比别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呢?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无效时间;二是把无效时间变为有效时间。
减少无效时间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减少无效活动,把一些与目标不相关的活动减少或直接砍掉。这个方法如此简单、直接,但要真正做到其实并不容易。
减少无效活动的首要挑战是对时间消逝的无感,大多数人对时间都不够敏感,习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要么是没有日程计划,要么是日程计划安排随意、执行随意。
因此,我们先要真实记录时间都花在了哪些地方,然后识别哪些活动有效、哪些活动无效。识别出来之后,针对性减少或删除无效活动,从而减少无效时间。
在识别有效活动或无效活动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种情况,用于打发碎片时间的无效活动要不要删除?我的建议是坚决删除。
根据我的观察,打发碎片时间的活动,通常会制造出更多的碎片时间。比如玩一局游戏或刷短视频,原计划是用来打发碎片时间的,实际上可能会制造了更多碎片时间。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增加了更多的实际投入时间。
还有一种无效活动是可以通过花钱把它砍掉或减少的。就像纳瓦尔·拉维坎特所建议那样,给自己的时间定一个有抱负的价格,比如你目前时薪的20-30倍,如果你完成某个任务需要一小时,而外包这个任务的成本低于你定的时薪,那就外包出去吧。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大学刚毕业时,考虑到房租的因素,大多数人都会住在离公司较远的地方。而我宁愿多付一点房租,也一直坚持住在公司附近,这样我每天就节省了一两个小时的在途时间。
当时只是无意间的决定,现在回想起来却感觉无比超值。
即使现在,虽然没有住在公司附近,但我每天都会提前较长时间到公司。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堵在路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只要我们仔细识别,无效活动所消耗的时间是很常见的。识别出来后,我们要采取方法减少这些无效时间。一天一天累积起来,由此所增加的实际投入时间就非常可观。
减少无效时间终究是有限度的,有些“无效时间”是不得不花的,比如说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坐车、走路、排队等等。因此,如果能把这些无效时间变成有效时间,我们就能“创造”更多的实际投入时间。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通常都会发现这样的牛人,玩得不比你少,学得也不比你多,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比你厉害?原因很可能就在这里,他们更善于把原本无效的时间变为有效的时间。
如何把那些不得不花的无效时间变成有效时间呢?
我们可以把吃饭、睡觉、洗澡、上厕所、坐车、走路、排队等这些“无效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当身体在处理这些“无效活动”时,我们把大脑开动起来,不断思考、推理工作及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或问题,深入理解事物本质,让我们的认知在“偷偷”成长。
熟练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帮助我们把无效时间变为有效时间。
这有点像“作弊”的时间,就是刘未鹏所说的“暗时间”。虽然这些“暗时间”看起来都很微不足道,但拉长时间维度,累积起来就比很多人又多出了一大截的实际投入时间。
无论是减少无效时间,还是把无效时间变为有效时间,如果能把其中一种方式做到极致,我们在某事上实际投入的时间,就比大多数人至少多出一倍;如果两种方式都做到极致,很可能我们在投入时间上就是大多数人的两倍以上。
同样的实际投入时间,由于使用效率不同,由此创造的时间价值显然大不相同。
如何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呢?
我认为提高时间效率的核心在于专注力,围绕专注力来提升时间效率主要也是两种方式:一是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二是长期保持专注状态。
人的大脑是一个有点慢热的系统。也就是说,我们在开始一件任务时,大脑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热身”,这段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只有经过这段“热身”的时间,我们的大脑才能进入专注的状态。
要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也就是要把大脑“热身”的时间缩短或减少。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把大脑“热身”的时间缩短。
经过有效练习的人,能够把进入专注状态的时间缩短到3-5分钟左右。而没有经过有效练习的人,进入专注状态则可能需要15分钟以上。
但要想完全进入“沉浸式”的工作或学习状态,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流”那种状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几乎难以实现。每切换一次任务,大脑都需要重新“热身”,才能进入专注的状态。
因此,我们就要减少需要大脑“热身”的次数,也就是减少切换任务的次数。
即使经过训练的大脑,能够较快进入专注状态,但更高效的方式还是减少任务切换。
由任务切换所产生的大脑“热身”时间看似没多少,但日积月累起来,消耗在切换任务上的时间就很可观。更可怕的是,如果反复切换任务,会把时间切得非常零碎,很难集中起来大块的时间去解决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创造大块的时间来学习或思考重要的内容。
这不仅能够减少任务切换,而且大块的时间,能够让大脑把该领域或主题所有相关的神经网络都激活起来,让大脑既有的各种知识和新的知识充分融合、建立关联,更能让大脑进入“沉浸式”的专注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大脑思考及工作的效率。
我学习过很多阅读的方法,其中有一条我认为非常重要:没看完一本书,最好不要看另一本书。
在一段时间之内,如果我深读一本书,比同时在不同书籍之间切换着读,效率要高太多。原因就是因为减少了任务切换,能够让大脑在一段时间内,只专注于当前书籍知识的理解,更高效的建立认知关联。
由读一本书到读一个专题的书,道理都是一样的。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每当我能够完全处于“沉浸式”专注状态下工作或学习时,不仅效率极高,而且更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当我们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时间的使用效率上就已臻化境。虽然可以做到迅速专注,但如果只是短暂的专注,没有办法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时间的使用效率仍然不高。
那么,如何长期保持专注状态呢?
长期保持专注状态的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因为我们无法长期保持专注的核心原因在于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打破了我们原本的专注状态。
干扰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干扰,另一类是外部干扰。
据脑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平均每天有 50000 到 70000个念头产生,这些念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产生。
当我们专注于一项任务时,大脑不时会冒出来一些想法或念头。有的想法或念头跟当前专注的任务是相关的,有的则关联不大。
那些与当前任务不相关的念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杂念。这些杂念就是内部干扰,它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专注状态。
如何处理在专注状态下,你的大脑所产生的杂念呢?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练习冥想。如果平时有练习冥想的习惯,将有利于减少在专注状态下产生其他杂念。
此外,如果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先简单冥想几分钟,这样也能够让大脑减少杂念的产生,从而降低内部干扰,让你更长时间保持专注状态。
在专注状态下,所产生与当前任务不相关的念头,不一定就是没有价值的想法。尤其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通常我们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
在专注于某件任务时,你突然产生的某个想法,对当前任务是个干扰,但对于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可能又是非常有价值的。
因此,不应该把那些和当前任务不相关的想法完全压制,更聪明的做法是可以先把它记录到待办事项中去,就像把它缓存到“外部存储器”中一样。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对大脑当前“内存”的干扰,也不会导致有价值的想法被遗忘。
让我们无法长期保持专注的核心原因,除了大脑产生杂念的内部干扰之外,还有来自外部的干扰。
比如你在专注于某件任务时,同事或家人在旁边的交谈声,手机不时响起的电话或微信提示音等,都会对你的专注状态产生干扰影响,甚至打断你的专注状态。
如何应对这些来自外部的干扰,从而长期保持专注呢?
大部分外部因素之所以能够对你产生干扰,还需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即从外部干扰转为内部干扰,才会对你在专注状态下的大脑产生真正的干扰。
因此,处理外部干扰的关键是阻断外部干扰的转化。而阻断外部干扰转化有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一是物理屏蔽外部干扰;二是心理屏蔽外部干扰。
物理屏蔽外部干扰比较简单,就是通过物理阻断的方法,让你的感官系统感知不到那些外部干扰因素的存在。
具体操作先是要真实记录下来对你影响较大的外部干扰有哪些,然后再采取行之有效的阻断方法。比如说你经常容易受到手机信息的干扰,在需要专注于一项任务的时候,你就把手机调成静音或飞行模式。
当然有的时候,外部干扰有可能已经变成了我们自身无意识的一个习惯,我们需要找到打破这个习惯的方法来阻断外部干扰。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会不时翻看手机,几乎变成了一个下意识的习惯,只是把手机调成静音或飞行模式,并不能产生物理阻断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手机锁到手机隔离盒里面,定好锁定时间,从而打破翻看手机的习惯。
心理屏蔽外部干扰并不要求我们阻断感官系统对外部干扰因素的感知,而是对外部干扰采取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因此,相对难度会更大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刻意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心理屏蔽外部干扰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刻意练习抗干扰能力。比如在上下班的地铁或公交车里面,或在较多人来人往、且有人交谈的咖啡馆等环境下,读一本大部头的书,都非常锻炼我们的专注能力。
小结一下,为了提高时间效率,充分利用我们实际投入的时间,我们既需要有意识地减少任务切换,训练自己的大脑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还需要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做到长期保持专注。
每个人都拥有的最大资源是时间。因此,人的一生所创造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价值。
人生效率法则是指一生时间价值大小,关键由使用人生最大的资源(即时间)的充分程度来决定,时间资源的使用充分程度分为两个要素:实际投入时间和效率。
要增加实际投入时间,我们有两种方式:一是减少无效时间,二是把无效时间变为有效时间。如果两种方式都做到极致,我们在投入时间上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两倍以上。
为了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我们实际投入的时间,我们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二是长期保持专注状态。具体做法上则包括:缩短大脑“热身”时间、减少任务切换、减少内部干扰、控制外部干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