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接受外在世界的某个样子的时候,往往会说,是你这个样子让我生气、让我讨厌了,你这个不对、你那个也不对。其实想一想,什么是对、什么又是不对,内观自己的冰山下面,是你的行为或者思想不符合我的罢了,难道我的就是对的吗?它只是符合我的逻辑罢了!
对于孩子玩游戏时候我的回应,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情绪激动,歇斯底里,没有去说你高中怎样、大学怎样甚至人生会怎样,因为通过学习我的情绪还是相对稳定,不会像过山车似的或者满嘴的话没有把门儿的随口乱说,可是,我还是不能接受孩子长时间的拿着手机或者他的说话不算数;不过,期间我说了句“这游戏画面设计的这么精美,难怪让人上瘾!”,孩子两眼立马放光说:“真的呀,你也这么认为!”,当下那一刻,我感觉他感到了被接纳的感觉;虽然孩子在玩游戏,我也并没有置之不理,一会儿给倒杯水,一会儿给榨个水果汁儿,顺便聊一两句学校里的事情,还有以前的同学们谁谁上技校去了,谁谁上高中去了,谁谁以后找个什么样儿的工作;虽然觉得我有进步,还是会说几句说教的话,结果当然是我说我的,他玩他的。
下午回学校的时候,孩子说你就是不想让我在家呆了,想让我早点回学校。说实话,这样的感受我并没有深入地想过,只是觉得去了学校就不能玩游戏了,就能专心学习了。孩子翅膀还没硬、腿还没长长,还没到离家的时候,很难去提前感受那种孩子房间空空如也的感觉,我一如很多父母那样,在家看着孩子百般的不如大人的意,不去写作业了、不去锻炼身体了、不去干嘛干嘛了。孩子的话是真的提醒了我,虽然也意识到孩子能在家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但是这话让孩子说出来,可能他也意识到了吧!
在事情当知当下中觉察,在事后认真的反思。
第一,我不能接纳孩子的行为,其实内心可能是我不能接纳自己,所谓身外无物,场上只有我自己。从小自己在中规中矩中长大,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是从不会越界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好像从来没有放飞过自我。现在看到孩子的越界行为觉得不能接受,是源于我自己,和孩子无关。
第二,以前的这种情况,我们会僵持,结果双方情绪都不好,最后我也没有赢了孩子,两败俱伤。这次的事,我看到在我不那么僵硬后,孩子还会和我说一些事情,我觉出关系的重要性。
第三,以后这样的事情怎么办?我还没想好。
表达感受。不过我已找到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学习了这么久,自己遇到事情还是会陷在当下那个事情本身,忘记了自己的感受,忘记了去表达感受,枉费了每天早上听晨读时老师一再强调的“感受”,再深入一点,我对待孩子的方式,其实也是在教给他怎样对待别人,我习惯了表达感受,他也会学习这种方式,我成长的同时也教会他去成长,只是孩子的这种成长是潜移默化的,而我的成长则是刻意练习的。
以后在事情的当下,一定要先把这个理念从我的大脑中揪出来,这样我就更有一种使命感去做这件事情!
接纳自己。如果说对孩子的不接纳是对我自己某种的情绪不接纳,那么正好通过孩子来放纵一下自己,刘老师经常讲:“你是真的吗?”想想也是,只有我内心真正接纳了,游戏这件事情才能和孩子真正有一个沟通,真正接纳孩子玩游戏当下的情绪。
表达爱。孩子,不管怎样妈妈都爱你。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不太认同到后来的认同,可是问一问内心,好像只是在内心自己这样想了,从来没有说出来过,为什么?是不是说出来和内心还是有一点冲突?要突破自己勇敢说出来,孩子才能感受到妈妈的爱的感受。
珍惜当下。当孩子上大学,当孩子结婚,会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珍惜当下是要多注意和孩子的情感链接,珍惜当下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是接纳、是允许、是同喜同悲,珍惜当下还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看到爸爸妈妈的和谐关系,是温暖的,他是愿意回来加入的,而不只是做顿好吃的、买件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