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大家都已接受,但细心的你可曾想过,自己可以为此作何改变?
在此诚恳地邀请你耐心读完。如有收获,也请分享给你关心的人。
周围经常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我爸前几天查出糖尿病了,我家好几个人都患有糖尿病,是不是我也会遗传呀,我该怎么办呢?”
相信在这个糖尿病患病率如此之高的年代,只要自己的父母有人查出患病,我们自己或多或少都会存有这样的疑问。
基因决定论?
我们这一代是伴着孟德尔实验长大的。
遗传在我们的心目中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学校的生物课本告诉我们,个体的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基因染色体片段经过转录、翻译表达为我们个体的性状。
再加上之后所学的各类染色体遗传疾病,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己的家人、亲戚普查一遍,看看自己会不会纳入高风险人群。
学校的知识让我们相信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因此自己的家人、亲戚患病的人数越多,自己患病的概率就会越大。
难道基因真的就决定了我们吗?
什么是基因?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
基因相当于我们每个个体的遗传数据库,指导着我们的生长、发育、成熟、衰亡,这个数据库最初一半由父亲编写,一半由母亲编写,但在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却会产生略微的变化,我们将这个变化称作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但由于“基因巡警”的存在,只有少数成为“漏网之鱼”,而这些漏网之鱼也就成为了不安定因素。
为何人类这般巧渡天工的生命在其演化过程中依然允许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要去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环境的多变决定了我们从父母而来的数据库必须更新。
现代医学已经为我们揭示,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在糖尿病发生上,环境因素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适宜的“土壤”
如果我们把遗传比作一粒种子的话,这粒种子是需要适宜的土壤和阳光雨露才能生根发芽,并最终成长为“糖尿病”这棵苗的。因此,并不是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子女就一定会得病。可我们周围却频频出现这样的例子,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许多家庭还是出现这种“子承父业”的现象呢?
我们忽略了家庭的影响
我们不能否定基因意义上的遗传,但当我们过于关注于父母对我们的遗传影响时,往往忽视了父母对于我们生活习惯的影响。
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的作息习惯,一日三餐的口味轻重和营养搭配,对于运动的热爱程度,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找到家人的影子,所有引起父母致病的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自己。
但说实在的,我们依然在“顶风作案”,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实在让人堪忧。
实在是深陷泥潭而不自知呀!
我们的生活习惯
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对于我们这些新新人类已经成为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熬通宵、睡懒觉已经司空见惯,躺在床上刷着微博、聊着微信,却忘了躺在床上本应做的事情。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我们能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吗?
饮食习惯
叫外卖已经成为上班族、学生党的“专属标签”,总觉得自己有忙不完的事情,手机下单便没有了饿肚子的后顾之忧,但这种填饱肚子却极大地损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提升美食的色香味,各色作料、使劲儿倒油,再加上别的见不得人的手段,我们吃着油汪汪并伴着各色添加剂的“美食”,我们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愉悦,但我们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重,粗茶淡饭已经变得味同嚼蜡。俗话说病从口入,我们的饮食习惯正在逐渐侵蚀着我们的健康。
运动习惯
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智能,但我们也似乎被惯得越来越缺乏运动。出门开汽车,上楼坐电梯,工作有电脑,家务靠电器,休闲打麻将……各式各样的悠闲生活方式却为我们的健康埋下了巨大隐患,2016版膳食指南所提出的每日6000步,我们每个人都能完成吗?
如果说遗传因素就是上膛的子弹,那么生活习惯便是那扣动的扳机,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是否有这颗上膛的子弹,但我们可以决定是否扣响这个扳机。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因为无知而去扣响扳机。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什么问题或意见欢迎评论(⊙o⊙)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