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礁,也是一种成长
--------“逆反”心理和挫折教育分析
何红梅
因为逆反,必定会经历挫折,挫折过后,便是成功。
逆反心理指的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思想与行动不愿受人支配,好奇心强,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暗示和干扰,对于陌生的事很感兴趣,要极力尝试;具有盲目性,做事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伴随着父母的叮咛,可是孩子不是靠父母的叮咛长大的,孩子的长大需要自己的历练,这就是所谓长大需要直接经验。
可以说因为逆反,所以挫折。
案例回放:
情景一:孩子幼儿园中班时,某天约好和小朋友一起去航天广场玩,倔强的他执意要带20元,口袋太小很不放心但劝说无效,最终只能一再叮嘱装好钱,可钱还是丢了……
情景二:上五年级时流行变速自行车,儿子无论如何要一辆。因为身边时不时总听到丢变速车的事,加之年龄还有点小,所以一直犹豫,便许诺上初中买自行车。孩子刚开始采用使劲缠磨法,发现没有效果后,就采用赌气不说话,不吃饭为由和我们抗争着。最终我们缴械投降。本想随便买个满足一下新鲜感就行,可是比较再三最终还是买了价格不菲的自行车。儿子欣喜若狂车不离身,可是由于我们的粗心大意,一般的车锁没能挡住小偷的钳子,最终在一个上学的早晨,儿子先出门上学去,紧接着门铃响起,“妈,是不是你把自行车推到地下室了”儿子满怀希翼地问我。还没来得及洗脸的我心里咯噔一下,“丢了”。顿时浑身无力……
情景三:中考前一天下午儿子还在家为他的同学补习英语,出于家长的自私,我们私下劝说以自己复习为主。可是儿子毫不为意。第二天中午语文结束后。“离考试结束还有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无聊地只剩下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儿子说。第三天考试下来,儿子跟爸爸讲要买一个新的台式电脑打游戏,现在的电脑速度太慢,还说要选一款新的手机……听着儿子的“诳语”,看着他志在必得的神情,我知道说再多的话都说多余,因为骄兵必败,事实证明是对的。
从那以后,孩子口袋里装大钱我很放心;新买的自行车我们只负责提供结实的铁链锁,锁车子的事我从不担心;看到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落到别人头上,尖子班与自己无缘时,努力奋起或许是最好的补偿。
良药良方:
有时孩子按照自己的好恶提出的要求多数都是不合理的。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有如下做法:
第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这是很正常的。当孩子有强烈的情感反应时,家长要去听,不要去讲道理,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做法,已经被无数人证明了。我们要倾听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随孩子一天天长大,烦恼就增强了,总觉得孩子越大越难管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所谓“逆反心理”。这是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引起,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越想知道和得到,这时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自决权”。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压抑。做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采取“专制”的方法教育,而这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强,故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绪不稳定,所以表现出的较强的逆反心理。家长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做家长的总喜欢摆出长辈的样子。采取“高压”政策,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有的甚至出现说谎、逃等不良行为。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加强感情沟通,交换彼此想法,对孩子说话要真诚恳切。
第三,合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但不能对孩子过分迁就。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而孩子什么都要试试,这经常会惹恼家长,孩子则会受到训斥或体罚。家长不能对孩子过分迁就,遇事就唠叨。有些父母总认为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一会注意这一会注意那唠叨个没完。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第四,要让孩子懂得从挫折失败中受到教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提高抗挫折能力。当遇上眼下实在克服不了的困难或挫折而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说不定很快就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挫折和困难还会改变孩子潜在的能力,这种潜能会让孩子战胜困难,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可能扮演的角色很多,有时明知孩子眼前是个深坑,可是你好心的阻拦却被认为是啰嗦,唠叨。与其家长苦口婆心,倒不如放手去让他经历,生活会为他上一堂终身难忘的教育课,这堂课会让他受益终身。
愿我们在孩子的逆反和挫折中,苦闷着,幸福着……